雷山西江烏高苗寨銀匠人家(圖)
吹管是最原始的銀飾焊接工藝 金黔在線訊 11月10日,是苗族新年第一天,在黔東南自治州,苗族群眾身著盛裝,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除了傳統的歌舞等慶祝活動外,苗族婦女多姿多彩的服裝和耀眼的銀飾,成了另一道靚麗的風景。 賣銀飾 “嘿嘿,每年一到這時候,我就可以看見許多苗族婦女戴著我打的銀飾……”銀匠顧永沖得意地說。 已是下午,陽光淡淡地從一尺見方的雕花窗口射進來。燈是油燈,路是土路,屋子是依山而建的吊腳樓,一切都在詮釋著苗族銀飾的古老和神秘。常年的煙熏火燎,板壁已經漆黑,屋里搶眼的是亮閃閃的銀飾成品或半成品,都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作為顧家的第六代銀飾制作傳人,年輕的顧銀匠從13歲就開始在這里錘打編節,已經整整26年了。 特色工藝牛角銀飾 顧銀匠所居住的雷山縣西江鎮烏高苗寨是我省有名的“銀匠村”,村中數百戶人家,80%以銀飾加工為副業。游走于建在斜坡上的村寨,提心吊膽地盯著腳下的路,害怕一不小心會骨碌滾到山下。村里錘煉銀飾之聲不絕于耳,炭火爐煙隱隱飄蕩縈繞。雖然有人從遠方帶來了現代的銀飾制作工藝,但是對固定在銀匠村的銀匠們來說,選擇傳統方法制造出的才是真正的佳品。在這樣的家庭作坊里,多數為師徒傳承的父子組合,也有夫唱婦隨的夫妻組合,顧永沖屬于后者,他的妻子心靈手巧,是刺繡的高手,顧永沖常常從妻子的刺繡設計中得到靈感。 每件銀器都凝聚著工匠的心血 顧家門前坡下的兩棟吊腳樓是村小學,上百個苗家孩子整齊地發出普通話的瑯瑯讀書聲,拉近了山里山外的距離。忽然間明白苗族銀飾的妙處,它和這里的山,這里的人是渾然一體的。本來是俗氣的貨幣僵硬的銀片,經過原始的錘打磨煉脫胎換骨,匪夷所思的工藝和美輪美奐的造型簡直是苗家人的歷史濃縮:他們一直在貌似粗糙的生活中追求精致。 粗陋的工具卻打造出精致的銀器 千百年來苗族把經年累月積攢下的銀質貨幣全都投入了熔爐,只為銅鼓蘆笙繚繞之余加上銀光閃閃佩環丁當。于是有人喜歡從銀匠村里收羅銀飾,在冷冰冰的鋼筋水泥建筑里嗅著銀飾攜帶的農家氣味,浮躁的心緒漸漸沉淀。 作者:白熒
吹管是最原始的銀飾焊接工藝
金黔在線訊 11月10日,是苗族新年第一天,在黔東南自治州,苗族群眾身著盛裝,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除了傳統的歌舞等慶祝活動外,苗族婦女多姿多彩的服裝和耀眼的銀飾,成了另一道靚麗的風景。
賣銀飾
“嘿嘿,每年一到這時候,我就可以看見許多苗族婦女戴著我打的銀飾……”銀匠顧永沖得意地說。
已是下午,陽光淡淡地從一尺見方的雕花窗口射進來。燈是油燈,路是土路,屋子是依山而建的吊腳樓,一切都在詮釋著苗族銀飾的古老和神秘。常年的煙熏火燎,板壁已經漆黑,屋里搶眼的是亮閃閃的銀飾成品或半成品,都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作為顧家的第六代銀飾制作傳人,年輕的顧銀匠從13歲就開始在這里錘打編節,已經整整26年了。
特色工藝牛角銀飾
顧銀匠所居住的雷山縣西江鎮烏高苗寨是我省有名的“銀匠村”,村中數百戶人家,80%以銀飾加工為副業。游走于建在斜坡上的村寨,提心吊膽地盯著腳下的路,害怕一不小心會骨碌滾到山下。村里錘煉銀飾之聲不絕于耳,炭火爐煙隱隱飄蕩縈繞。雖然有人從遠方帶來了現代的銀飾制作工藝,但是對固定在銀匠村的銀匠們來說,選擇傳統方法制造出的才是真正的佳品。在這樣的家庭作坊里,多數為師徒傳承的父子組合,也有夫唱婦隨的夫妻組合,顧永沖屬于后者,他的妻子心靈手巧,是刺繡的高手,顧永沖常常從妻子的刺繡設計中得到靈感。
每件銀器都凝聚著工匠的心血
顧家門前坡下的兩棟吊腳樓是村小學,上百個苗家孩子整齊地發出普通話的瑯瑯讀書聲,拉近了山里山外的距離。忽然間明白苗族銀飾的妙處,它和這里的山,這里的人是渾然一體的。本來是俗氣的貨幣僵硬的銀片,經過原始的錘打磨煉脫胎換骨,匪夷所思的工藝和美輪美奐的造型簡直是苗家人的歷史濃縮:他們一直在貌似粗糙的生活中追求精致。
粗陋的工具卻打造出精致的銀器
千百年來苗族把經年累月積攢下的銀質貨幣全都投入了熔爐,只為銅鼓蘆笙繚繞之余加上銀光閃閃佩環丁當。于是有人喜歡從銀匠村里收羅銀飾,在冷冰冰的鋼筋水泥建筑里嗅著銀飾攜帶的農家氣味,浮躁的心緒漸漸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