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縣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推進科學發展掃描
據黔東南政府網消息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不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上項目,只求碧水藍天永續利用可持續發展。”
黎平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縣域經濟“綠色發展觀”在全縣上下形成了共識。
近年來,該縣著力解決“大資源,小林業”的問題,做強做大林業產業。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林業生態工程、和諧村居工程以及生態旅游工程。為經濟持續增長與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構筑了“兩江”(長江、珠江)上游一道綠色屏障。
黎平林業資源十分豐富,有林地面積371萬畝,森林覆蓋率74%,林木蓄積量1415萬立方米。在千方百計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歷程中,“國家退耕還林試點示范縣”、“全國生態示范區黎平試點縣”、“國家森林公園”、 “國家油茶林示范基地試點縣”、“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綠色小康縣”等一個個極具誘惑力的稱號一直以來都是外界向往黎平的最佳注解。這些不約而至的殊榮也見證了黎平生態建設的可喜成果。
對綠色經濟有巨大推動作用的項目,已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如何發揮地方生態優勢促進縣域經濟跨越崛起?該縣把國家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資金與農業綜合開發、流域治理等項目資金捆綁使用,形成資金多元化投入合力,圍繞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為目標,因地制宜,建成以茶葉、楠竹、板栗為主的經濟林16.57萬畝。以杉木、馬尾松、鵝掌楸為主的速成基地原料林65萬畝的后續產業基地,生態畜牧養殖基地、中藥材產業基地等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黎平縣搶抓“兩高”建設和沿海蔬菜基地向內陸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產業,并力爭通過“QS”認證,滿足“泛珠三角”菜籃子需求。去冬今春以來,共投入資金138.5萬元建成潭溪、永從等蔬菜示范點1000畝。截至目前,各示范點共生產各類蔬菜200多萬公斤,產值達300多萬元。
黎平大力發展茶葉產業,優質茶葉種植面積達7.1萬畝;全縣耕地面積40萬畝,年產優質稻15萬噸;以茶葉、山茶油、山核桃等為代表的農特產品已擠身上海、廣東、廣西、湖南市場,深受人們喜愛。
以“創和諧侗鄉,建生態家園”為主題,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擴大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香禾糯”、“九潮米”等名優糧產品種植面積,形成侗鄉糧產品系列;擴大優質牧草種植面積,重點培育好“黎平小黃牛”、“黔東小香雞”等特色養殖業。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隨著生態建設的發展,青山綠水這張“綠色明片”激發黎平縣“深藏閨中”的巨大發展潛力。
“到侗鄉黎平洗肺去!”已成了許多“鋼筋水泥”林立的城市人的向往。
如何將現有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實現“富民強縣”目標?黎平縣以綠色資源為支撐,積極探索生態與經濟良性互動的綠色崛起之路。優美的自然環境直接成為生態旅游最為有力撬點,也加速了黎平生態產業鏈的形成。
“守住生態底線,就是給未來發展留住‘金山’。”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按照建設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要求,黎平投資近3億元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全方位、高質量實施以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為重點的生態建設。
目前,黎平縣建成天然林保護區和自然小區12個,面積30萬畝,呈現出一派郁郁蔥蔥的迷人景色。成功推出了以高屯八舟河、天生橋自然風光,肇興、地捫民族風情旅游等以生態為主的旅游精品,成了“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后家園”和返樸歸真的旅游地,游客們盡情在“天然氧吧”里休閑養生,流連忘返。綠色引領黎平旅游業快速發展。
據該縣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生產總值達75220萬元,同比增長10.6%,全縣農、林、牧、漁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為33110萬元,同比增長4.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554元,同比增長14.4 %。實現了生態增效、農民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