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縣著力打造翹街古城城市旅游文化名片
本港訊 (吳興文)多年來,黎平以肇興侗寨等為核心,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促進了侗族大歌的申遺成功,成為加快侗族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在“多情黔東南”的整體定位和苗侗大文化背景下,黔東南旅游正風起云涌,翹街的文化獨特性又在哪里?翹街如何尋求突圍?尋求翹街的差異化和個性化,成為黎平發展歷史文化游的又一重要內容。
“翹街”坐落在黎平縣城中心的德鳳鎮,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有近700余年的歷史。這里完整保存著明清時期的古建筑群和古城墻遺址、孔廟、德國教堂、荊楚文化的兩湖會館、荷花塘以及幾百戶民居,均是屋檐起翹的徽派建筑,每一條街巷,每一個院子,都深藏著許多百轉千回的人文記憶,是舊時黎平最熱鬧的商業街。1934年12月18日,中央紅軍在翹街召開了長征途中有偉大戰略意義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更賦予了古城豐厚而深重的紅色文化內涵。1982年,貴州省政府批準的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為讓翹街“俏”起來,激活文化潛力,2006年以來,黎平縣組織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對城區翹街古建筑進行統計和登記,建立文物保護檔案;委托高資的規劃單位對翹街編制了《黎平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劃定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筑保護范圍;在硬件和軟件建設上多方籌集資金,累計投入2000余萬元,完成了全國紅色旅游重點景區黎平會議會址基礎設施建設,修繕了毛澤東住處、中央紅軍教導師住處、中央紅軍干部休養連住處、福音堂以及兩湖會館,修建了旅游步道、旅游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實施“三線下埋”和臨街立面整治等,街景面貌煥然一新。
2009年,是黎平會議召開75周年,黎平縣以此為契機,傾力打造街古城紅色經典,投入資金4466萬元,修建了與翹街建筑風格統一的黎平會議紀念館,搜集了300多幅珍貴歷史圖片,以及百余件紅軍過侗鄉時留下的實物。2009年12月18日紀念館開放以來,每日前來參觀和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達數千人次,成為翹街新景象。
根據古城的文化定位,大力實施文化嫁接工程,通過大力挖掘“老字號”,復古鎮商業活力;深度開發民間餐飲、特色小吃等等做出文化特色,使翹街商業和文化能得到有機結合。目前,在翹街重點院落開設了茶館、醫藥服等,不斷增加翹街的商氣和人氣。
緊緊抓住宣傳這個牛鼻子,以黎平機場為載體,積極拓展成都、重慶,北京、上海及“珠三角”等大中城市的客源市場,得到大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消費支撐,不斷做大做強旅游產業。
隨著廈蓉高速和貴廣快鐵、黎洛高速在黎平境內的修建,黎平對翹街的未來充滿信心,古老的翹街正在翹首以盼,等待“兩高”建成后的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