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無字之歌 兩個女孩與侗族大歌的故事

吳宇珍與吳文梅細致地檢查學生們一周前新學的侗歌

每到周末,互相交流侗歌是他們的精神寄托

侗族琵琶如侗歌一樣,每個細節都透出古老厚重
“漢字有書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祖輩傳唱到父輩,父輩傳唱到兒孫”。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流傳下來的歌謠,均是口傳心授。就讀于貴州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的吳宇珍與貴州民族學院學生吳文梅早在2005年春節便開始收集、整理侗歌,她們都是黔東南
2005年1月,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開館。在博物館的支持下,吳宇珍、吳文梅承擔起了搶救和保護侗族文化的工作。每到寒暑假,她倆便回到家鄉走村串寨,與歌師交流侗歌,用MP3錄音、侗族拼音等手法詳細記錄,再將歌曲按侗族大歌、琵琶歌、禮俗歌等分類整理學習。
負責建設實施和管理運營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的中國西部文化生態工作室,在貴陽的辦公地點設在一棟高層建筑的頂樓,按侗族民居的格調裝修,讓人猶如穿越時空般回到了侗鄉的鼓樓花橋。每逢周末,吳宇珍與吳文梅都會到那里,傳授平時利用課余時間整理好的侗歌曲目。學生們都是從侗鄉慕名來到省城貴陽學習侗歌的侗族同胞。今年24歲的吳芝美是一個在這里學習侗歌的學生,她說,自己在外打工接觸新鮮事物的同時,不時到這里與家鄉人一起唱歌交流。侗家人無論身在何地,心中永遠有一份對侗族音樂的牽盼。
一起學習交流的過程中,來自侗鄉不同村寨的學生們,也讓吳宇珍與吳文梅收集到了更多的侗歌曲目。唱歌之余,兩人還會在工作室的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目前,她們主要研究兩個課題:侗歌的分類和侗族文化的研究。兩位侗家女孩表示,無論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都會盡最大努力把侗族文化繼續收集、記錄、整理、傳承下去。
作者:程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