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表示中國生乳標準在發展中國家中不能算低
核心提示:近日,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所副所長王加啟、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副主任王君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目前的標準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標準,與發達國家的標準相比不高,在發展中國家里,標準算是不低的。
編者的話
從三聚氰胺到瘦肉精,從地溝油到染色饅頭,問題食品此起彼伏。
我們不禁要問,屢屢強調嚴厲打擊,為何卻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食品安全問題,到底如何整治?
繼“追問保障房”之后,人民網強國論壇和人民日報社會版聯合主辦的“追問·民生”系列再次策劃了“追問食品安全”,相關專家應邀到強國論壇在線訪談,探討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及出路,網友通過論壇、微博等多種互動平臺積極參與。
現將各方觀點匯總整理,以饗讀者。
標準制定誰來拍板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研究員陳君石
標準制定要經過三次拍板:起草之后要提交給標準審評委員會拍板,然后是主任會議拍板,最后還要送到衛生部去做行政審查最后拍板
問:每一種食品安全標準的出臺,是在如何反復論證下,最后拍板的呢?
陳君石:首先,任何人、任何部門都可以建議制定標準,然后由衛生部統一歸口,形成制定標準的計劃。計劃形成后,會有一個組負責起草標準。企業可以參與標準的起草,參與起草并不意味著有拍板的權利。
標準起草之后提交給標準審評委員會,這才是第一次拍板。
標準審評委員會分委員會的主任,絕大部分都是專家。
第二次拍板是在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審評委員會的主任會議。標準經主任會議審查以后,要送到衛生部去做行政審查。行政審查不可能在科學結論上完全推翻標委會,但是又考慮到方方面面。這是最后拍板。
問:公眾對食品安全質疑聲不小,其中還有些誤解。有什么辦法能消除誤會嗎?
陳君石:食品安全方面有一個術語叫做風險交流,就是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所有利益方的交流。專家和消費者雙向交流,政府在決策的前、中、后環節都和公眾進行交流。
很遺憾,我國現在風險交流基礎非常薄弱,食品安全法只是規定了政府向公眾發布信息,而風險交流應該是雙向的。
同時,我國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非常突出。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做風險交流的力度差,宣傳教育解釋力度也很差。二是我們國家沒有一個民間的、具有公信力的、提供食品安全科學知識的平臺。
問:降低食品風險,公眾呼聲很高。我國成立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它在其中能發揮什么作用?
陳君石:有關食品安全的問題,消費者的誤解之一就是要求零風險。這是不現實的。我們不能把細菌全部消滅,即便是致病菌。所以政府食品安全監管的任務,是要把對健康的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誰來判定這個風險是可以接受的?不像坐飛機,人們可以自己根據知識和經驗去判斷,你覺得危險不去坐就行。食品不能不吃,所以需要專家用科學的手段做風險評估,判斷什么樣的風險是可以接受的,政府通過風險評估做標準。我國成立了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機構。歐洲食品安全局,加拿大、德國、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員會都是承擔這個職能的。
問題頻出如何監管
——訪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食品質量與安全系主任雷曉凌
如果國內食品監督也和出入境監督執行一樣的力度,可能效果會好。出入境監管要求很高,指標沒有達到,肯定是不被接受的
問:牛奶黃曲霉素超標曝光之后,消費者都很不安。作為食品安全專家,您如何看待這次事件呢?
雷曉凌:公布結果是事態改善的開始。這次及時公布結果,我覺得是好事。
牛奶中黃曲霉素限值的標準是0.5ppb。糧食類黃曲霉素限值是10個ppb,是牛奶的20倍。這個標準的制定可能是參考國外喝牛奶量比較多的情況來計算,并設定它的安全值的。我們中國人沒有喝那么多牛奶,所以這個標準還是比較嚴格的。
如果我們能公開說明我國一般平均消費量多少,喝多少有多大危害,0.5ppb的量和其他國家比是怎么樣的,大家可能就沒那么恐慌。
問:就這一次檢測,您覺得威懾力大嗎?請問以后要如何避免再出現類似的情況?
雷曉凌:黃曲霉素這種毒素是殺菌破壞不了的,所以企業應該每一批都檢。我個人判斷,被曝出問題的企業可能漏檢了,因為機器檢測出現差錯的幾率比較低。
出口產品肯定每一批都測,而且每一批的結果都記錄在案。如果每一批都檢測,我想這個漏洞也就能堵住了。
此外,黃曲霉素的檢測,蒙牛說是檢了25個批次,檢出1個批次有問題。但是其他企業的產品怎么樣?大家都很關心。有專家建議,要對所有的乳企進行普查,公布普查結果,我也認為有這個必要。
問:出口國外的食品與國內銷售的食品,質量是不是真有很大差別?
雷曉凌:可以說是有很大差別。如果我們國內食品的監督部門也和出入境監督執行一樣的力度,國內監管可能效果也很好。出入境的監管要求很高。如果它的指標沒有達到,一出去,肯定是不被接受的。出口食品實行雙重檢測,我們這邊檢,對方也會檢。
另外,出入境的監管部門,它基本上是責任到人的,有問題的話,就唯你這個人是問。所以,他們不敢掉以輕心。企業有問題的話,他們也從技術、管理方面給予建議,幫助企業做這方面的工作。
公眾誤解怎樣扭轉
——訪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
目前大家對食品添加劑的恐懼心理是由于非法添加所造成的。如果嚴格按照標準用,食品添加劑非但沒有害,還能保證我們的安全
問:政府部門公布的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合格率非常高,可為什么老百姓的感受卻不是這樣?
羅云波:我們做過調查,問題是這樣的:在過去5年,你的親戚、朋友、同事等你所認識的人,有沒有因為食品安全問題進醫院甚至死亡的?絕大部分人說沒有。
大家都是從報紙上、電臺上、新聞上、微博上了解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媒體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從科學統計數據上來講是屬于小概率事件。當然,我們不會因此而放松警惕,對食品安全還得常抓不懈。
問:媒體曝光的種種食品安全問題,讓不少公眾對食品添加劑談虎色變。我們應該如何認識和看待添加劑呢?
羅云波:現在很多人把添加劑當成毒藥來看,覺得食品安全問題都是添加劑造成的,這是最大的誤讀。
添加劑屬于食品工業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類物質。以防腐劑為例,如果沒有防腐劑對食品當中致病菌的控制,我們很可能就會受到其他食品微生物的侵害。比如去年德國大腸桿菌事件中死了很多人,這些都是致病菌所造成的。如果用了防腐劑,就能夠抑制這些致病菌,保證我們的安全。
食品添加劑如果嚴格按照標準用,非但沒有害,還能夠保證我們的安全。目前大家對食品添加劑的恐懼心理是由于非法添加所造成的。比如三聚氰胺、蘇丹紅、孔雀石綠,它們其實都不是食品添加劑,卻把添加劑的名聲給敗壞了。所以不要把添加劑看得那么恐怖。
問:現在轉基因食品已經進入日常消費,有人很擔心轉基因食品的安全。你怎么看?
羅云波:就已經在市場上銷售的產品來講,不管是從營養上還是外觀上,我覺得轉基因黃豆的質量上肯定是優于非轉基因的。轉基因是經過安全評估的,安全沒有什么問題。
相比于轉基因食品,老百姓更能夠接受雜交育種。實際上雜交育種的本質也是基因發生交換,而這種交換是一組一組的基因在進行交換,其實更不可控。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實際上雜交育種還不如轉基因的安全。
提高奶價成本誰擔
——訪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所副所長王加啟、中國疾控中心營養所副主任王君
大家都在抱怨沒有好牛奶,可是如果企業不提高好牛奶的收購價格,農民就不會愿意增加投入,就很難生產出好牛奶。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問:現在有一種聲音,認為中國的生乳標準是比較低的。您可否介紹一下目前世界生乳標準的基本狀況?
王加啟:世界上不同的國家奶業發展程度不同,關于生乳的標準也有很大的區別。我歸納了一下,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發達國家的奶業標準,一類是發展中國家的奶業標準。發達國家的奶業標準是以安全為主體的標準體系,而發展中國家除了安全指標,一般還兼顧質量指標。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生乳標準一般要低一些。
中國目前的標準屬于發展中國家的標準,與發達國家的標準相比不高,在發展中國家里,標準算是不低的。
問:如果對牛奶質量和安全提高要求,成本是不是必然提高?這成本應該由誰承擔合適?
王加啟:提高牛奶的質量和安全,確實是需要增加投入的。誰來承擔增加的成本,是整個奶業利益鏈的核心問題。我們國家奶業發展過程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核心就是利益分配問題。
大家都在抱怨沒有好牛奶,可是如果企業不提高好牛奶的收購價格,農民就不會愿意增加投入,就很難生產出好牛奶。根據我個人了解的資料,發達國家牛奶質量和安全相對要好,企業承擔的責任和發揮的推動作用是第一位的。只有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才能夠解決奶業發展中的很多根本性問題。
問:您認為乳品企業和監管部門有哪些辦法來提升對乳制品的安全保障能力?
王君:我覺得提高乳制品的安全,從企業角度來講要做好企業的自律。在這方面又有幾個角度。首先食品安全法提倡企業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嚴于國家標準的企業標準;其次,企業要從食品原料、生產過程、人員操作等各方面做好相關的工作,包括食品出廠前的自檢。
作為監管部門,食品安全整個鏈條上涉及的各個部門要依法認真履職。另外,行業協會也要發揮領軍和導向的作用,引導企業向好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