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盤點“牌照年”:第三方支付更規范

“支付牌照”讓第三方支付市場更加規范。 麗 娜攝
不管消費者在網上買東西還是在網上訂票、訂酒店,都繞不開第三方支付。對于第三方支付管理來說,2011年是一個尤為關鍵的年份,在這一年,第三方支付牌照正式發布。中國人民銀行在今年陸續發放了40張“支付業務許可證”(簡稱“支付牌照”),從9月1日起,未獲得支付牌照的企業將不得繼續從事相關業務。第三方支付企業因此獲得了合法地位,第三方支付市場也因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得以進一步規范。
歲末盤點“牌照年”
今年5月26日,央行公布首批27家支付企業支付業務許可證,8月31日,央行網站公布了第二批13家第三方支付牌照名單。第三方支付牌照在經歷了支付企業的長期翹首以待后,終于落地,自此包括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POS收單、貨幣匯兌、固定電話支付等7大業務類型在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證”。“首先,從行業的層面講,通過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賦予第三方支付企業合法的地位,把第三方企業正式納入到國家的政策監管體系下,有利于第三方支付行業朝著更加規范、健康的方向發展。其次,從企業層面講,支付牌照是對獲得牌照企業從平臺系統、運營管理以及風險控制等各方面資質的一個有效認可,對于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市場研究機構易觀國際分析師張萌分析表示。
此外,還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向央行提出了支付牌照申請,截至9月1日,通過申請公示的企業已達170家,其中既有用友、高德這樣的軟件公司,也有百度網易等互聯網巨頭。數據顯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國第三方互聯網在線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5643億元,環比增長22.4%,同比增長95%,預計全年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的規模有望達到17886億元。這些企業將觸角向第三方支付延伸的用意因此不言自明。涉足這個增長迅速、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市場,一方面有助于這些企業延伸產業鏈、更好地整合內部資源、服務客戶,另一方面也為企業未來向電子商務擴張做好進一步準備。
“牌照”帶來支付安全
對于消費者來說,決定他們是否使用第三方支付的最重要因素還是安全。來自市場研究機構易觀國際的《中國第三方網絡支付安全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在網民面臨的各類安全問題中,“賬戶密碼被盜”和“遭遇木馬釣魚”造成資金損失的占比分別達到33.9%和24%,成為網民的頭號大敵。但跟龐大的網上支付群體和交易量相比,目前國內擁有網絡支付賬戶且曾遇到過安全問題的用戶比例不到萬分之五。
在確保第三方支付安全方面,支付牌照的下發相當于對支付企業的一次“大考”,為獲得牌照,第三方支付企業在系統安全、風險防控和備付金管理等方面均有所加強,因此已獲得牌照的第三方支付企業網絡支付系統均達到較高的安全水平。報告顯示,第三方支付企業中,支付寶用戶對安全問題解決滿意度的比例最高,77.2%的用戶對問題解決結果表示滿意;網上銀行、財付通和銀聯在線支付安全問題解決的滿意用戶比例差別不大,全部都在60%以上。
同時,監管部門為保障支付安全也進行了大量工作。銀監會信息中心信息科技風險管理處處長駱絮飛表示:“針對網上銀行的攻擊行為十分猖獗,銀監會積極制訂了有關網上銀行的科技風險政策,也向行業多次發出了風險提示,積極采取各項監管措施,推動銀行業提升風險防范能力。同時,銀監會也將持續加強與公安、工信等有關部門的協同合作,采取綜合防范措施,防控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