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身體密碼:牛群吃飯“坐南朝北”

人類終其數千年與動物界相生相伴,相爭相斗,多少還是了解一點動物圈的故事。整理幾個小段落,一窺動物的身體秘密。
天翻地覆的成長
典型案例:小蝌蚪找媽媽、破繭成蝶
圓頭細尾巴的小家伙在池塘里尋找媽媽,先后被鴨子、金魚和螃蟹拒之門外,但在它們的提示下,小蝌蚪還是找到了自己的親生母親:青蛙。從蝌蚪到青蛙,從游來游去到蹦上蹦下,身體形態的變化天翻地覆,這也難怪小蝌蚪會反復找錯親娘,不是人家眼力差,完全是爹媽太沒有遺傳精神,怎么看都不像有血緣關系,但實實在在的DNA絕不騙人。
這個童話故事也告訴我們一個科學常識:變態發育。變態發育指動物在胚后發育過程中,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出現一系列的顯著變化,以至于幼體與成體的差別很大。在動物世界中,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常見的有蜜蜂、螞蟻、蒼蠅等。比較給人審美想象的要數:蝴蝶。我們有一句成語:破繭成蝶。從作繭自縛的蠶蛹,蛻變成配備了絢麗翅膀自由飛舞的蝴蝶,人們為這個成長規律賦予了美好的想象,寓意著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后的鳳凰涅槃、重新出發。
變態發育從生物學上的成長規律演變為社會生活中的勵志精神,不是有那么一句話:動物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動物的身體總是給我們取之不盡的啟示和力量,譬如飛機的雙翼,鯊魚皮的泳衣。
千姿百態的愛情
典型案例:孔雀開屏、蜻蜓點水
人類對動物的身體行為有很多誤會,即便很多規律已經被破解,長久以來形成的理解習慣,還是讓人們愿意將錯就錯,為我所用。
孔雀張開了色澤繽紛的尾屏,驕傲地環視四面八方。人們理解這一行為是炫耀、攀比,甚至嘲笑“自戀”的人是:“孔雀”。其實,這不是自戀,而是在謀求“她”戀,是雄孔雀在向異性展示自己美態(受到游客驚嚇,張屏示威除外)。它們“為悅己者容”是一種生理反應,雄孔雀身體內的生殖腺分泌激素刺激大腦,隨后便展開尾屏,以吸引異性的目光。要想看孔雀開屏,最好春天去動物園,因為春季是孔雀的繁殖季節。
動物界的愛情當然不僅被視覺系占領,而是多姿多彩、五花八門,有的以氣味傳情,有的以“情歌”達意,還有的很不“文明”,比如海豚就不惜血戰,勝利的英雄才有資格抱得美人歸。雄蜻蜓在繁殖期也會給自己劃定一個勢力范圍,同性進入,驅趕之;異性進入,交配之。雌蜻蜓產卵方式也非常獨特,即“蜻蜓點水”。我們理解的成語“蜻蜓點水”是指走馬觀花、知之甚少、浮光掠影,這個實在誤會太大了,人家那是很嚴肅地在生娃娃。
最搞笑的是,人們在繼續這些誤會的時候基本不分性別。請切記,“開屏”的孔雀一定是雄性,“點水”的蜻蜓一定是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