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機構觀測到3/11地震后產生的大氣波
核心提示:日本情報通信研究機構報告發現在地震發生7分鐘后,在震中東南約170公里處的300公里高空,電離層出現與平時不同的狀態。電子密度的變化隨時間推移呈同心圓狀擴散,約10分鐘后到達日本海上空。該成果有助于開發利用衛星監測和預報海嘯的方法。
日本情報通信研究機構日前報告說,他們成功觀測到日本“3·11”大地震后產生的大氣波,這一成果有助于開發利用衛星監測和預報海嘯的方法。
大氣波被認為是由于海嘯導致海面隆起,大氣受到壓縮而形成的,如同波紋一樣向高空傳導。大氣出現波動后,大氣層中電離層的電子密度就會出現變化。
日本情報通信研究機構與京都大學,借助電離層探測裝置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接收機網絡等設備,觀測了“3·11”大地震后相關地區上空電離層電子密度的變化,并統計了觀測數據。
結果發現,在地震發生7分鐘后,在震中東南約170公里處的300公里高空,電離層出現與平時不同的狀態。電子密度的變化隨時間推移呈同心圓狀擴散,約10分鐘后到達日本海上空。
研究人員說,波紋的中心點基本位于海嘯發生地點上方,這說明海嘯時由于海面隆起而形成大氣波并傳導到高空。由于大氣波的傳導比海嘯快,如果能掌握大氣波傳導與海嘯傳播之間的時間差,就能協助預測海嘯到達海岸的時間,這有助于提高海嘯預報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