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智商并非一成不變(圖)
核心提示:一個腦部掃描小組在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說,一名青少年的智商能在短短幾年之間升降20點之多。這項研究表明,年輕人的智商并不像人們以前認為的那樣一成不變。

圖:研究人員發現,隨著大腦內與語言技能有關的區域發生改變,語言智商也會相應地發生巨大的改變,而非語言智商是隨著與手部動作的相關一個區域變化而變化的。
一個腦部掃描小組在日前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說,一名青少年的智商能在短短幾年之間升降20點之多。這項研究表明,年輕人的智商并不像人們以前認為的那樣一成不變。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智商變化的同時,大腦內與智力技能有關的區域也會相應發生微小的物理變化,盡管他們還無法給出明確的原因和影響。
“如果這項發現是正確的,那么則有可能表明,環境因素能在相對較短的時期內改變大腦和智力,這十分令人震驚。”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in London)的心理學家羅伯特•普洛明(Robert Plomin)說。他研究的是智力基因,并未參與此項研究。
長久以來,關于智力衡量方法的爭論核心一直是智商(IQ)──即“intelligence quotient”的首字母縮寫──它通常通過一套標準化的語言技能、空間能力、算術、記憶和推理能力測試來衡量智力水平。100點被認為是平均水平。多數專家認為,除非受傷,否則智力水平將在一生中保持不變。
但發表在《自然》雜志(Nature)網站上的這篇研究報告卻說,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科研人員新近的發現表明,智商可能比人們之前認為的更有可塑性──而且更容易受訓練和忽視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人們經常通過測智商來預測一個人的學習成績和工作前景。
“20點的變化是巨大的差異,”該小組高級研究員、供職于倫敦大學學院維康基金會神經造影中心(Wellcome Trust Centre for Neuroimaging)的凱茜•普賴斯(Cathy Price)說。的確,這可能意味著一個人是會被評定為普通人,還是會被貼上天才標簽──或者相反,被歸為智力低下者。
為了更好地理解智力,普賴斯和她的同事研究了33位健康的英國青少年,這些人的智商最初在80──140之間。他們在2004年對這批志愿者進行了標準化智力測試,在2008年又進行了一次測試,以此來涵蓋這些人青春期的高峰年份。研究人員用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來監測這批青少年大腦結構的細微變化。通過分別分析受測者的語言智商成績和非語言智商成績,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基本智力方面可能會發生明顯變化。
“1/5的受測者智商有明顯升高或降低,” 普賴斯博士說。一位青少年的語言智商從13歲時的120升至17歲時的138,但她的非語言智商從103跌至85。另一位青少年的語言智商在4年中從104劇增至127,但他的非語言智商則保持不變。
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確定,經驗可以很容易地改變大腦,因為神經突觸網絡會因為對活動作出反應而激增,也可能因為被棄置不用而萎縮。但直到現在,研究人員仍認為一般智力是非常基礎性的,因而不會被這種相對較小的神經調整所影響。普賴斯和她的同事不知道是什么同時導致大腦和他們記錄的智商分數發生了變化,但猜測這可能是學習經驗的結果。
幾位大腦專家稱,這種變化可能合理地反映了正常生長的節奏,而受測者的智商變化可能是他們在兩次智商測試中的不同臨場表現造成的。
智商測試結果發生變化也可能表示測試本身有缺陷。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Cornell University's Weill Medical College)的神經成像學科帶頭人B.J.凱西(B.J. Casey)說,這既可能真實反映了受測者的智力變化,也可能表明我們的智力測試指標不太可靠。
專家們說,這項研究的規模太小,因此不能保證會得出關于青春期和學習的普遍結論,在人的青春期,大腦通常會不斷變化。國王學院的心理學家普洛明舉例說,尋找智力的基因起源的研究包括數千個測試對象,時間涵蓋數十年,但仍然無法確定地找出形成智力的基因。
其他一些專家則相信,智商變化是經驗對神經系統有好影響或壞影響的證據。
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心理測量學家、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前主席羅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rnberg)說,這些結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認知能力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那些經常用腦的人將可能受益。而不進行智力鍛煉的懶人將會付出代價。斯滕伯格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