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經濟開發區“兩讓一放”跨入新天地
據貴州日報消息 隆冬時節,踏足凱里經濟開發區,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映入眼簾,感受得到跳動的發展脈搏。
讓利于民、讓利于客商,放權給基層,短短一年間,凱里經濟開發區秉持著“兩讓一放”理念,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之路,經濟社會實現了大發展、大跨越。今年1至11月,新增企業84戶,比去年同期增加108.1%,占全區企業總戶數的34%;新登記注冊資金6.72億元,占全區企業總注冊資金的58.84%,該區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82.53%,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95%,財政總收入同比增長54.56%,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57.76%,經濟社會發展勢頭強勁。
讓利于民
基礎設施投入超出前5年總和
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利益大如天。
“老百姓關心的事,哪時候都馬虎不得;老百姓該享受的利益,哪時候都拖不得。”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凱里市市長、凱里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洪金洲如是說。
隨著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以及大量經濟社會發展項目的落地建設,凱里經濟開發區每年征用土地上千畝,失地農民逐年增多。
為讓失地農民生活有保障有前景,該區除嚴格按國家有關政策對失地農民進行補償和安置外,每征用一畝田,每年另外向農戶補助大米200公斤;每征用一畝土,每年另外向農戶補助大米120公斤。對失地超過50%的農戶,則納入到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做到“應保盡保”。
與此同時,今年8月以來,該區全面實施“民生工程”,從多方面著手,解除開發區民眾的后顧之憂。
目前該區共有780戶3524名失地農民享受農低保補助;另有149戶552位農民失地后轉為了居民,享受城低保補助。農低保補助標準每人每年1360元,城低保補助標準每人每月280元。
安居才能樂業。為妥善安置失地農民,該區投入5億元,在一片265畝的土地上,建設失地農民集中安置新區,打造“農民城”。并將在新區內施工建設300套廉租房、200套公租房。對遷入集中安置新區的1600戶、約6000余人,每戶安排一套住房、一份低保、一人就業、一個門面,多渠道解決失地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初步建立起“收入有來源、生活有保障、住房有安置、就業有門路、創業有扶持”的失地農民生活保障模式。
據介紹,正是“讓利于民”理念的實施,讓開發區的民眾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對城市開發、園區建設的擁護與支持日益提高。一年下來,開發區拆遷房屋60余棟、磚瓦窯及砂場20余個,征用土地4000余畝,但做到了零上訪、零沖突、零事故,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同時,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建成了開司大道、春暉路、中昊大道南段等3條道路。新建高新路北段、金匯路北段、翁義路、紅巖路等7條道路,總長6.73公里。建成了日供水2萬噸的企業供水工程。對原已建成的城市主次干道全面實施油路改造。開工建設2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城市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投入達6億元,超出了前5年的總和,城市建成區面積拓寬了1平方公里。
讓利于客商
招商引資超過前10年總和
在凱里經濟開發區,投資者感受最深的是“全方位、全過程、全天候”的優質服務。從項目落地開始,到立項、選址、用地、規劃、公司注冊登記、消防、環保等前期手續,再到建成投產的整個過程,開發區都派人跟蹤服務;無論在什么時間、什么情況下,只要企業遇到困難,開發區都會主動派人到現場排憂解難。
莫秋耕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總經理,他從房地產行業里,抽出積累下來的部分資金,投向電梯制造行業,在該區投資5億元建廠,成立了西蒙斯電梯有限公司。
今年3月30日簽約之后,凱里經濟開發區安排招商部門派出專人,幫其協調辦理立項、征地、公司注冊登記、項目規劃設計等前期手續。從7月開工建設以來,該項目已經完成252畝一期建設用地的基礎場平,建成了廠房,正在安裝設備,預計明年初建成投產。
“我是奔著凱里經濟開發區的投資環境來的,雖然從事制造業辛苦,風險也大,但這里的服務讓我感到貼心,創業肯定大有希望。”莫秋耕告訴記者。
從園區建設開始,凱里經濟開發區就堅持不懈地狠抓環境建設,把環境、服務當做“品牌”打造。建立了聯系企業制度,工管委領導對大項目進行包保,每月對重點企業走訪,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堅持“在談項目抓落實、簽約項目抓開工、在建項目抓投產、投產項目抓增資、關聯項目抓配套”,現已形成了“儲備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的項目運行機制。
“多設路標,少設路障;多亮綠燈,少亮紅燈;不說‘不能辦’,只說‘想法辦’。變越位為歸位,變錯位為正位,變缺位為到位。”這變成了凱里經濟開發區干部職工的口頭禪。
今年以來,凱里經濟開發區推出更加寬松的政策,對投資規模達3000萬元以上、投資強度達每畝1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給予土地價格優惠;及時提供土地給客商使用;企業用地在開工前達到水、電、路、閉路電視、通信等“五通”;財政按企業在建設期內繳納土地使用稅的多少,等額扶持企業建設;減免企業在建設過程中應繳納的規費。
“良禽擇木而棲”。環境是氣候,客商是候鳥,哪里的氣候適宜,鳥就往哪里飛。
今年以來,該區累計簽約項目87個,完成協議資金545.33億元,累計完成到位資金38億元。簽約項目占前10年總和的65%,億元以上項目數是過去10年的5倍;協議資金占前10年總和的565%,到位資金占前10年總和的139.4%。目前在建的19個項目,總投資96.84億元,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到2015年可實現工業總產值532億元,可實現稅收12億元以上。
黔東南州委常委、凱里市委書記、凱里經濟開發區工委書記黃遠良說:“讓利于外,要算長遠賬,不能算眼前賬,只有讓利,才可能長期獲利。”
放權給基層
扮靚城中新農村
“土地逐步減少,如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這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考驗著我們的管理服務水平。”黃遠良說。
在扶持企業落地生根的同時,該區集中精力,一邊幫助扶持轄區內的8個行政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一邊引導企業把一些技術含量不高的建設工程發包給各村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做到村企雙贏。
今年年初,該區財政撥出200萬元設立村級經濟發展基金,資助每個村和社區20萬元,扶持各村、社區成立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鼓勵發展集體經濟,并動員群眾集資入股,按股金分紅。同時,還向每個村、社區撥付3.5萬元辦公經費,解決村、居“兩委”聯系項目、承攬工程等活動開支。
今年7月,清新村“兩委”出資60萬元,該村36戶村民出資40萬元,成立了經濟發展服務公司,購置了挖掘機,抓住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在村里建設新校區的機遇,承接土石方開挖工程,已獲利35萬元。目前又與黔東南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達成修建23個籃球場的協議,預計可產生利潤40萬元左右。
白午村與中宇房產公司達成汽車城項目基礎場平協議,正與中宇房產公司協商承接汽車城堡坎工程。和平村、紅巖村發展農家樂。各村都抓住區內基礎設施、工業項目轟轟烈烈建設的機遇,努力承接各企業土石方開挖、廠房基礎場平、砌堡坎、埋設管道、綠化等工程。每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和積累,平均達到60萬元以上。集體經濟與村民民生有機結合到一起。
從過去的重管理到如今的重服務,放權給基層帶來的轉變越來越明顯,曾經大包大攬,政府出錢出力卻不討好的現象慢慢變少,隨之而來的是村(居)委會自己當家作主,而政府則充當服務角色,群眾的積極性日益提高,從“要我干”轉變為“我要干”。
如今的凱里經濟開發區,到處呈現企業、農村相互支持,干部群眾主動參與各項建設的生動局面。
一輪輪招商引資的熱潮,一股股項目建設的熱浪,一聲聲加快發展的號角,如浩蕩東風勁吹苗鄉侗寨、清水江畔,給這方熱土帶來無限生機與活力。(姚本輝 蔣建民 陳丹 熊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