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改變山區孩子的未來”
彭旸,貴州財經學院青年教師。4年前,放棄了赴英攻讀博士的機會,到貴州黔東南和畢節貧困山區支教;4年間,為了學生耗費了自己數十萬元稿費;4年后,她改變了再度赴英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方向,攻讀貧困地區教育管理。
2005年,24歲的彭旸申請到赴一所英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臨行前她到貴州旅游。在松桃苗族自治縣的一個村莊,彭旸被當地的貧困狀況所震撼。“看到這些孩子我流淚了。但更多的時候是想象他們的未來。我渴望改變他們的未來。”就在旅途的幾天中她作了個連自己都吃驚的決定:留下來,到貴州貧困山區當一名志愿者。
4年來,彭旸的業余時間幾乎全用在了支教上。課余和節假日到附近的學校,寒暑假就到邊遠山區。在貴陽孟關中心小學,她包下了全校600名學生的英語課。為每天趕到30多公里外的學校,她清晨5點多就出門,2個小時的車程要轉乘4趟車。
彭旸在讀研究生時出版了一套英語單詞快速記憶叢書,收到了30多萬元稿費。這些錢在4年時間里大都用在貧困學生的身上和由她招募來的志愿者的交通費和生活補貼。4年間,她資助的學生超過70名。對此,彭旸說:“這些都是我儲蓄的精神財富。”
5月14日,彭旸在浙江媒體組織的一個座談會上介紹貴州山區的支教情況,并接待一批準備到貴州支教的志愿者。今年9月彭旸將遠赴英國攻讀博士學位。眼下畢節山區的支教工作和劍河縣希望小學的建設問題都令她放心不下。
4月中旬她給自己曾經的英語老師——杭州市平和英語學校副校長張晨秾寫了封求助信,希望他幫助招募一些志愿者。不曾想張晨秾將這封信公開發表在《錢江晚報》上,眾多響應者紛紛表示愿意接過彭旸手中的“教鞭”。
彭旸這次報考博士,研究方向是貧困地區教育管理。英國教授起初質疑她的資格,可是當他看過彭旸所有資料后欣然接受了她的報考,并說“因為你,我愿意了解中國。”
“我之所以報考教育管理博士,就是想在更廣范圍改變山區缺教師的狀況。”彭旸不認為這是自己對社會的單向付出:“我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改變眾多山區孩子的未來,這是一種獲得,這種回報令我感動,讓我感到生命的意義和精神的滿足。所以,可別把我看成是苦行僧似地付出!”
今年母親節時,彭旸要送媽媽一份禮物,誰知媽媽卻提出要參加彭旸組織的志愿者的選拔,說這才是彭旸送給她的最好節日禮物。彭旸知道,這是在自己即將遠赴英國前,媽媽對她最溫暖的安慰與鼓勵。
彭旸說:“我不會忘記山里的那些小臉,他們會一直和我的生活連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