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首相三人選浮出水面 財相系最有力競爭者
![]() |
|
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菅直人。 |
![]() |
| 國土交通大臣前原誠司。 |
![]() |
| 日本外務大臣岡田克也。本版圖片均據人民圖片 |
日本執政的民主黨2日召開常任干事會,決定于4日舉行該黨的眾參兩院議員全體會議,選出該黨新代表(黨首)。新領導人如果獲得國會批準,將成為日本新首相。副首相兼財務大臣菅直人2日表示,將競選民主黨黨首。日本媒體認為,除菅直人外,外務大臣岡田克也及國土交通大臣前原誠司也有實力成為民主黨新黨首。
菅直人最有力競爭者
菅直人2日與首相鳩山由紀夫會談時表示,將競選執政的民主黨黨首。據日本共同社報道,菅直人當天下午在首相官邸與鳩山會談時作出了上述表示,鳩山對他說“加油”。
菅直人,63歲,現任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
《產經新聞》分析,菅直人為繼任最有力人選。多名內閣成員和民主黨官員說,“菅直人將出馬。眼下事態緊急,作為副首相,他轉正理所當然”。《每日新聞》在報道中說,新任首相人選將圍繞菅直人展開。
民主黨選舉對策委員長石井一就首相繼任人選對日本媒體說:“菅直人是其中之一。”
菅直人1970年畢業于東京工業大學理學部,1980年6月首次當選眾議員,1994年1月加入日本新黨。1996年9月,他與鳩山由紀夫等人組建民主黨,并與鳩山共同出任黨首,是民主黨創始人之一。菅直人與鳩山、干事長小澤一郎一起被視為民主黨的“三駕馬車”。
菅直人20世紀90年代擔任厚生大臣期間,就處理艾滋病病毒污染血液制品問題,與厚生省官僚不懈斗爭,人氣大漲。
2009年9月鳩山出任日本首相后,菅直人出任副首相兼財務大臣,并任民主黨黨首代理。他要求日本中央銀行采取措施應對通貨緊縮,主張未來提高銷售稅補充日益高漲的社會福利開支。路透社認為,菅直人雖然不精于財政預算和稅收事務,但影響力也許能使他獲得更多黨員支持,使政策制定更加順暢。
前原誠司最具民眾人氣
前原誠司,47歲,現任國土交通大臣。他是民主黨青壯派代表人物,在安保、防衛等政策領域一直扮演“鷹派”角色。
京都大學國際政治學專業畢業后,前原誠司1987年進入有“政治家搖籃”之稱的松下政經塾深造,1993年首次當選眾議院議員。
前原2005年在黨內選舉中擊敗菅直人,成為民主黨歷史上最年輕黨首。
共同社4月29日公布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就“眼下最適合當首相的政治家”這一問題,前原排名第二,獲得10.6%受訪者支持,比前一次調查上升5.7個百分點,人氣高于菅直人和外務大臣岡田克也。
就美軍駐普天間基地遷址和小澤一郎秘書政治資金丑聞,前原公開批評鳩山和小澤。他說,小澤繼續擔任干事長對民主黨參院選舉不利,鳩山缺乏領導力,導致內閣支持率不斷下滑。
岡田克也號稱“干凈先生”
岡田克也,56歲,現任日本外務大臣,曾任民主黨黨首和干事長。他畢業于東京大學法學院,曾在美國哈佛大學讀書。
岡田從政經驗豐富,在民主黨內有“政策通”的稱號,熟知經濟、外交、行政改革等政策。他強調日美同盟應為日本外交的基礎,同時主張發展同亞洲其他國家的關系。
岡田家族經營的永旺株式會社是日本兩大超市巨頭之一。他不茍言笑,在日本以刻板、堅持原則、拒收禮品著稱,被稱為“干凈先生”或“機器戰警”。
■背景資料
日本首相指名選舉
根據日本憲法,內閣為最高行政機關,對國會負責。
日本首相正式名稱為內閣總理大臣,是日本最高行政首腦。日本首相不是由全民直接選舉產生,而是由政黨提名、國會眾參兩院議員投票選舉產生。一般而言,國會中多數黨領袖擔任首相一職。
根據日本憲法規定,當眾參兩院全體會議在首相指名選舉中出現不同結果時,由眾參兩院議員組成的兩院協議會進行協商。如兩院協議會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則將眾議院的選舉結果作為國會的表決結果。
■反應
美希望兩國協議獲“尊重”
美方擔心,日本政局變化使普天間基地遷址計劃又生波折。
共同社報道,一名美國國防部高級官員說,美國希望,“無論誰上臺執政”,兩國關于普天間基地的協議都“能得到尊重”。這名官員說:“這是政府間協議,不是政治家之間的協議。”
一些美國官員對具左派背景的菅直人可能擔任新首相感到不安。不過,另一些官員認為,菅直人將吸取鳩山的教訓,能妥善處理兩國關系。
■分析
新首相難避“定時炸彈”
執政不滿9個月的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2日宣布辭職,成為日本政壇上又一位來去匆匆的首相。在日本,政府迅速更迭或許并不稀奇,但這次不同的是,鳩山下臺不像其諸多前任那樣主要因為內政問題,而是“折”在外交上,更確切地說,是“折”在了駐日美軍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上。
鳩山政府在日本萬眾期待中上臺,然而從他執政第一天開始,一枚“定時炸彈”就在滴答作響,這就是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
鳩山政府提出追求“對等”的日美關系,重新評估駐沖繩美軍基地問題,并表示要履行競選承諾,更改自民黨政府與美國達成的協議,將招致當地民眾強烈反對的普天間基地遷往“縣外”或“國外”,這些都遭到美國警覺甚至堅決反對,日美關系因此發生波動。一方面,鳩山的表態喚起了沖繩乃至日本各地民眾對美軍基地遷移的期待;另一方面,美國異乎尋常的堅決態度又使鳩山無法兌現承諾。鳩山政府沒過多久就發現,它處在一個左右皆難逢源的夾縫之中,所提方案不僅美國反對,日本民眾和在野黨也紛紛說“不”。
日本分析人士指出,鳩山競選時明確承諾將美軍基地“遷出沖繩”,顯然低估了這一問題的棘手程度,對長期追隨美國的日本外交現實認識不足,存在“不切實際”的幻想。這對今后致力于改革的日本領導人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現實的“借鑒”。
分析人士認為,對民主黨新政權來說,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依然是個燙手山芋。一方面,已經達成的日美兩國政府協議引發了民眾不滿,打擊了民眾對民主黨的信任;另一方面,新政權想改弦更張談何容易?美駐日大使魯斯表示,美日兩國普天間基地遷移協議是政府間協議,即使更換了首相,日本也應誠實地履行協議。所以,不論是誰接替鳩山出任新首相,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當,必然繼續危及新政權穩定,并對民主黨參議院選舉結果產生影響。
民主黨前景不容樂觀
日本國會參議院選舉將于7月舉行,這次選舉將決定今后3年執政的民主黨在參議院能否獲得多數地位,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政權能否順利開展施政改革。雖然鳩山由紀夫已經辭去首相,但面對即將到來的參議院選舉,民主黨前景仍不容樂觀。
首先,執政聯盟的解體已成事實。由于民主黨在參議院中席位并未單獨過半,因此必須與國民新黨和社民黨組成聯盟,才能在參議院擁有多數席位。而社民黨脫離執政聯盟后,民主黨與國民新黨等組成的“小執政聯盟”在擁有242個席位的參議院中僅占122席,其多數地位極其脆弱。
其次,新領導層在一個月內扭轉選情的難度較大。根據日本媒體5月底至6月初陸續進行的民調顯示,民主黨的支持率近期已跌至與自民黨基本相同的水平。在人事方面,即使是民主黨推出新的首相和領導班子,其人選也很難超出目前高層的菅直人、岡田克也等范圍,很難給民眾以“驚喜”。在政策方面,鳩山在任期間為獲得民眾支持和兌現競選承諾,已實行了子女教育補貼等多項政策,留給后任的政策選擇和財政余地有限,民主黨新領導人在1個月內推出重大利好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最后,如果民主黨在參議院選舉失敗,后任首相將會面臨非常困難的執政局面。日本的參議院選舉每三年舉行一次,每次改選參議院的半數議席。此次選舉,民主黨116個席位中的62個不必改選,因此民主黨要單獨獲得過半議席,就必須在改選的112個席位中拿下60個。但按照民主黨自己的調查結果,其遠無法達到這一目標。
如果民主黨在此次參議院選舉中無法實現“單獨過半”或聯合國民新黨“過半”的目標,其今后幾年將面臨一個反對黨占多數的參議院,這將嚴重限制其政策選擇。
(惠曉霜 劉華 劉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