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科學家

新華網消息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以及兩位美國科學家。高錕獲獎,是因為他在“有關光在纖維中的傳輸以用于光學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性成就。
高錕被譽為“光纖之父”。早在1966年,高錕就在一篇論文中首次提出用玻璃纖維作為光波導用于通訊的理論。簡單地說,就是提出以玻璃制造比頭發絲更細的光纖,取代銅導線作為長距離的通訊線路。這個理論引起了世界通信技術的一次革命。隨著第一個光纖系統于1981年成功問世,高錕“光纖之父”美譽傳遍世界。
高錕還開發了實現光纖通訊所需的輔助性子系統。他在單模纖維的構造、纖維的強度和耐久性、纖維連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擴散均衡特性等多個領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號在無放大的條件下,以每秒億兆位元傳送至距離以萬米為單位的成功關鍵。
高錕1933年在上海出生。1949年隨家前往香港。195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攻讀電機工程,并于1957年及1965年獲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從1957年開始,高錕即從事光導纖維在通訊領域運用的研究。1987年10月,高錕從英國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學第三任校長。從1987年到1996年任職期間,他為中文大學羅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學術結構和知識結構更加合理。在與內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張“一步一步把雙方的聯系實際化”。高錕于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由于他的杰出貢獻,1996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于1981年12月3日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63”的小行星命名為“高錕星”。
(楊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