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男子4年幫200多人找到工作(組圖)


53歲的李保山,因小兒麻痹癥導致重度殘疾,只有頭部和右胳膊能動,可他并沒有被疾病壓倒,通過網絡創立的“無聲世界短信平臺”,幫助數千位殘疾人找到工作或組成家庭。這位樂觀向上的殘疾漢子昨日給本報打來電話,想通過本報請個熱心裁縫,幫忙把母親去世前留下的褲子改成松緊帶,可以前后換著穿。“我不能走,天天坐在小凳子上拉著挪,3個月就磨爛一條褲子,我和我爹都不能用針,麻煩熱心人幫幫我。”晚報首席記者 徐富盈 實習生 邢夢琪/文
晚報記者 廖謙/圖
“想請晚報幫找個裁縫改些褲子”
昨日上午,李保山打來求助電話:“我53歲了,因得小兒麻痹癥現在只有頭和右胳膊能動,家里經濟狀況不太好,以前我的衣服,都是別人送來后我媽給我改一改再穿。今年8月,我媽去世了,我沒法走都是在地上挪,穿褲子特別費。”李保山說,母親去世后,留下他和80歲的父親兩人生活,母親留下的十幾條女式褲子,李保山想請人改成橡皮筋式樣可以前后互穿。
記者隨后趕到西站路三廠北社區一棟老式二樓,在一間昏暗的房間內,一位清瘦的男子,坐在一個木凳上,聽說記者來了,他激動地從床邊用手支地,下身挪著一個自制木凳,從地上挪了一米左右,上前和記者握手。他的左胳膊一動不動,右手也只有三根手指能動。看到記者前來,李保山和父親一再道歉,說給添麻煩了。
自辦“無聲短信平臺”,幫200多名殘疾人找到工作
據李保山的父親介紹,李保山從小就愛學習,10來歲時門口常有放學的小朋友讓他照看書包。“他就看書,問哪個字怎么寫、讀啥,記在心上。”老人說,保山很有恒心,先學會拼音,之后讓父親給他買了一本字典,把字典當成了老師。
多年刻苦的學習,現在李保山看報紙已經沒問題了,可他還有遺憾,不懂英語,如果懂了可以了解外國的殘疾人志愿者是怎么幫助人的。
在李保山的屋里面還有一臺十分破舊的老式電腦,這個電腦是2005年一位熱心朋友送給他的,中國電信免費讓他上網一年,這讓李保山萌發了幫助更多殘疾人的想法。
李保山說,在1996年之前,他幾乎與外界沒有任何聯系,天天待在家里看報紙。2004年,市殘聯開通“文明愛心熱線”,讓李保山負責接聽殘疾人求助電話,這才知道很多殘疾人有困難和苦楚需要幫助和理解。2005年,李保山申請開通了電話“無聲世界短信平臺”專線,幫助殘疾人找工作、談心,給他們當“紅娘”,兩年來,有兩對殘疾人通過他的短信平臺喜結良緣。4年來,他無私幫助200多名殘疾人找到工作。
記者注意到,李保山電話記錄的流水號最新一條寫著:8320個,短信流水號最后寫著:4989條。“我記錄下的都是部分殘疾人朋友托辦一些重要事情的電話和短信,4年來我幫助的殘疾人有近千名。”李保山說。
李保山說,他之所以努力幫助別人,是因為多年來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大學生志愿者來和他聊天,把他背下樓逛公園;社區幫他辦了低保,每月有了生活費;桐柏路辦事處巡防隊員推著他去綠城廣場游玩。“我感謝這些好心人。”
感恩社會樂觀生活,現在最大愿望想幫更多殘疾人
在李保山的陽臺上,種著20多盆各樣的花,長得郁郁蔥郁。“這都是保山種的,這些花有別人送的,還有我在路邊撿的,放到家里他都養得很好。”說話間,保山說有幾盆花該澆了,他小心挪著坐著的小凳到陽臺邊高凳邊,身子努力支起來,靠到高凳一角,再一點一點挪到高凳上,用自制的長把工具,把陽臺上接的成盆的雨水一勺勺澆到花盆里。
“我與晚報很有緣分,去年訂晚報時送了我一臺電磁爐,剛好我用它給我媽做稀飯。上一次去綠城廣場,又遇到鄭州晚報舉行‘換客活動’,報社一名叫汪永森的記者,我說回家找些東西跟他換個小靈通,汪記者當即把他的小靈通送給了我。”李保山說。
如果你是位裁縫,或者會做針線活,請你幫幫李保山這位殘疾漢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