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口紅利”或將迎拐點 倒逼國內產業升級
據經濟之聲報道,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布之后,有關“人口紅利”消失、“劉易斯拐點”到來的警鐘再次響起,我國產業承受著人口“未富先老”所帶來的升級壓力。
“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與“人口紅利”想對應的是經濟學上的一個術語“劉易斯拐點”。劉易斯認為,一國經濟社會發展初期存在二元經濟結構特征,傳統農業部門會向工業部門轉移剩余勞動力,工業部門在實際工資不變的情況下將所獲得利潤轉化為再投資,將工業規模不斷擴大直到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全部吸收完,這個時候工資便出現了由水平運動到陡峭上升的轉變。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劉易斯拐點”。
從人口普查公布的數據來看,最顯著的特征是我國城鎮人口比例已接近半數,比十年前提高了大幅提高了13個百分點,城市化進程將趨緩;15-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總量在增加,增速卻在放緩,年均增速僅為0.3%。也就是說,從農村轉移到城市的勞動力增速和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速兩個增速都將放緩。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十二五”期間,正好是農村勞動年齡人口轉移數量,不再足以補償城市的需求的變化時期,兩者相抵消,在2015年的時候,全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增量等于零,此后會變為負增長。“人口紅利”在“十二五”末或將迎來拐點。
這種影響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個是勞動力供求關系的改變,不但以技師、技工為代表的中高級勞動力供給不足的局面仍將持續,而且一般素質的勞動力也將出現供給不足的情況,用工荒問題將進一步凸顯。另一個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原來依靠廉價勞動力或者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將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或者勞動力短缺的狀況。專家認為,改變這一狀況的出路在于產業升級,通過投資來提高資本構成的比例和相關產品的升級換代,加快生產方式的轉變。
產業升級最終要落實到一個一個的企業。對于企業來說,并非沒有認識到轉型升級形勢的嚴峻,但有著現實的困難。因為轉型升級要求相應的研發、技術和資金的投入。前段時間我在寧波調查的情況也反映出,大企業相對好要好些,實力雄厚,產品的升級相對容易,升級也比較成功,但也面臨著產品成本上升、如何打開市場的問題。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資金饑渴癥比較嚴重,且不論有沒有產品升級的意識,即使有也需要相應的人力財力的投入,他們首先要解決的是支撐產品升級的資源從哪里來。(記者黃耀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