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印度遇挫 聯想等25家設備制造商被封殺
華夏時報訊 印度政府“封殺”中國通信設備商一事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糾結之后并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愈演愈烈。近日,一份針對中國25家設備制造企業的禁運名單突然曝光,不僅包含了此前遭“封殺”的華為、中興,聯想也赫然出現在這份名單里。
7月8日,中興通訊(000063.SZ)和聯想集團(00992.HK)股價大幅下挫,充分體現了此事的消極影響。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運營商自今年2月已經與這些被禁運的企業簽訂了20億美元的訂單,均未交付。或許“封殺”事件的影響遠遠不僅限于中國設備商。
被“封殺”企業名單曝光
7月8日,中國企業在印度市場遇挫的消息再次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根據印度《經濟時報》披露,印度政府剛剛制定了一份禁運名單,其中涉及26家公司,其中包括25家中國企業和1家以色列企業Comverse,由于主要涉及中國企業,因此備受中國媒體關注。
據悉,這份名單由印度情報局制定,所涉25家中國公司包括華為、中興、聯想、日海通訊、UT斯達康等,其中主要以電信設備廠商為主。
針對此事,華為、中興官方均未回應。聯想集團相關人員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稱,聯想在印度的業務主要是電腦設備,但他對此問題也表示不作評論。
不過有消息稱,中興7月8日將召開專門會議應對印度被禁事宜。不過至記者發稿時為止,還沒有看到中興的最新消息。
事實上在此次“黑名單”出爐前,印度就開始盯上中國通信企業。
有消息稱,去年11月,印度政府要求設備商不要從中國公司購買安裝在敏感的邊境地區的設備。一個月后,印度政府又以存在“安全風險”為由,禁止從中國進口手機,并對華為和中興通訊等企業生產的同步數字傳輸設備SDH征收反傾銷稅。其中對華為SDH設備征收50%的臨時反傾銷稅,對中興通訊和烽火通信的征收比例則高達236%。今年5月,華為和中興參與印度北區和東區項目的競標權被剝奪。
針對今年以來印度連續出臺的關于電信設備安全審查的規則,此前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6月12日商務部的例行發布會上說,該項審查嚴重影響了華為、中興等中國電信企業與印方企業已經簽署的價值約50億美元的訂單合同。他當時透露,還沒有一家中國電信企業通過印度的電信設備安全檢查。
印度運營商訂單懸疑
“印度人口多,通信市場大,而且現在通訊市場增長速度很快,甚至超過中國現在的增速。”通信業知名觀察人士、飛象網CEO項立剛7月8日對《華夏時報》記者介紹印度電信市場現狀時稱。
據悉,印度今年5月剛剛發出3G牌照,其國內設備廠商顯然不愿意錯過這樣的大規模建網機會。
市場普遍觀點認為,在印度對中國企業的一連串行動中,中國設備商受傷很重。
資料顯示,2008年華為與中興通訊在印度的營業額就分別達到了13億與10億美元,而根據中國駐印度領事館的資料,這樣的銷售金額已經是當地電信設備市場占有率的25%-33%。同時有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中興全球收入中有10.1%來自印度;而在華為上一財年的全球營收中,印度市場貢獻了大約14億美元。
7月8日當天,中興通訊在A股市場報收于18.95元,跌了1.46%,而上指當天僅跌了0.25%。而聯想集團報收于4.44港元,下跌1.77%,當天恒生指數大漲,重上20000點。
然而受傷的或許遠不僅是中國設備商。
有消息稱,自今年2月以來,印度移動運營商已經與這26家公司簽訂了450份訂單,總值超過20億美元,但這些訂單均未交付。而目前已經交付的27份訂單都是與愛立信、諾基亞西門子通信公司以及阿爾卡特朗訊等西方廠商簽訂的。
市場主要觀點認為,這已經是國與國之間的問題,單憑企業難以解決。項立剛7月8日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表示:“這件事事實上反映了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問題,這種情況在歐美也有出現。”
事實上,中國企業在印度遇到的問題已經引起了我國政府部門的注意,姚堅在上述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就表示,希望印度政府在電信設備安全審查時對各國一視同仁,同時進一步放開市場,促進兩國經貿交流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