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問計下半年經濟 慎言退出或成共識
走過“形勢復雜”的上半年,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又面臨抉擇。在經過多次調研座談后,決策層強調,下半年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
在上半年結束前的最后一個星期,國務院于6月28日和29日連續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邀請了宏觀經濟、財政金融、人口就業、資本市場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汽車、鋼鐵、造船、紡織、電子、銀行、房地產等行業的企業負責人參加。
在召開座談會前,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于6月25~26日到浙江杭州就經濟運行情況進行了調研,并在6月26日上午主持召開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
溫家寶在上述國務院座談會上表示,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仍然極為復雜,我們必須更加全面深入地研究分析形勢;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
這反映了決策層對于中國經濟復雜挑戰的清醒認識。目前,市場普遍預期下半年經濟增速會回調,不過有專家指出,不必過分擔心經濟增速下滑。按照慣例,二季度經濟數據將于7月中旬發布,屆時宏觀政策走勢將增添最新的風向標。
宏觀經濟喜中有憂
在國務院座談會上,專家們普遍認為,當前經濟保持了回升向好的態勢,市場驅動的消費、投資和出口共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初步形成,全年經濟有望保持較快增長。
從4月、5月數據來看,雖然工業增加值增速略有放緩,但是仍保持了較高的水平;投資和消費也處在歷史同期的較好水平上;出口增速反彈甚至好于市場預期,所以興業銀行經濟學家魯政委預測,二季度經濟增速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增速或將達到10.4%。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主任陳佳貴預測得更為樂觀。他在近日公開表示,認為二季度GDP增速將會達到11%。
不過,看似還不錯的數據背后,也隱藏了一些問題。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陸磊認為,進入2010年以來宏觀經濟看似“過熱”,比如經濟景氣指數創本輪經濟周期以來新高,以GDP和工業增加值衡量的產出和供給水平增速亦創危機以來新高,但是目前經濟屬于“偽過熱”,而“財政政策—信貸—投資—重工業”式增長邏輯體現了這種過熱的“虛火”性質。
“目前中國經濟有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很多‘兩難’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這包括如何平衡中央宏觀調控和地方宏觀調控的目標,如何平衡政策連續性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如何平衡房地產調控與宏觀經濟走勢等等問題。”
“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
在歐洲債務危機爆發以后,關于中國經濟下半年“二次探底”的觀點,更多地被專家提及。
概括來看,目前認為經濟趨冷的觀點主要來自五組數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減慢、貿易順差下降、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下滑、采購經理人指數下降、資產價格走低。此外,發電用電量、交通運輸指標也開始徘徊不前。
此外,市場頗為關注的一點是:上半年國內股市表現糟糕。深成指和上證指數分別以31.48%和26.82%的跌幅位列上半年全球主要股指跌幅榜的第二和第三位,僅比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的希臘好一點。
世界銀行在6月18日發布最新經濟季報判斷,“中國今年剩下的時間內增長減緩將更為嚴重。這主要是考慮到總體宏觀政策、最近出臺的房地產政策,以及歐洲嚴峻形勢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房地產新政以后,房地產投資可能將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總投資。而上半年經濟復蘇中,很重要的力量就是房地產投資。”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告訴本報。此外國家對于地方融資平臺的清理也將對投資產生影響。
而另一方面,下半年出口形勢可能仍然比較嚴峻。“一方面是全球經濟復蘇依然緩慢,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壓力還在,通過外貿復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可能需要調整。”楊瑞龍說。
中國社科院經濟形勢課題組判斷,接下來中國經濟增速將以每個季度降低1個百分點的速度下滑,預計明年第一季度是經濟增速的最低點,但仍在8%以上。
此判斷與楊瑞龍基本一致,他認為下半年經濟增速會回落到9%左右,但是不必過分恐懼經濟增速下滑,“目前經濟狀況總體不錯,態勢比較穩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近日也公開表示,整體來看,中國經濟2010年的增長將會出現前高后低的態勢,全年保持9%到10%之間的增長,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
刺激政策退出尚早?
“目前我國正處在一個岔路口,政策抉擇左右為難。”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近日撰文指出,后危機階段我國宏觀調控需要回歸中道、中性,適時、適度地對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作出微調,平穩實現經濟刺激政策的調整軟著陸和退出銜接。
事實上,進入今年以來,宏觀經濟刺激政策正在逐步淡出。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央行宣布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隨后財政部、稅務總局又宣布對406種商品取消出口退稅,不少分析認為,這是各項調控政策逐漸回歸常態的信號。
尹中卿指出,要警惕出現對經濟增速下滑反應過度的情況,再度祭出刺激政策的大旗。“要知道,目前我國經濟存在的兩大系統性風險——銀行體系資產質量風險和地方財政結構風險——都和經濟刺激政策的過度擴張有關。”
楊瑞龍也告訴記者,目前寬松的政策全面退出還“不到時候”,特別是因為民間投資和消費還未真正啟動。
(孟斯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