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金融機構仍要實行適度的寬松政策
“確有部分信貸流入了股市樓市,但中國銀行業整體的貸款質量是好的,應將放貸速度保持在合理水平,較為充裕的信貸政策目前還沒有帶來通脹壓力。”
在昨天的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接受了多家媒體的群訪,在暢談中國經濟政策的同時,也總結了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應該吸取的教訓。
信貸流向股市樓市
昨天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新增人民幣貸款4104億元,高于外界此前的預期,而當月居民戶的中長期貸款增加了1806億元,居民戶存款減少800億元,較7月的減少192億元大增超過三倍。
對此,張曉強表示,上半年的信貸增幅已經相當驚人,并且確有幾千億的信貸資金流向股市和樓市,“這不是一個很小的數目。”
不過,他也指出,評價信貸不能只看總量和增幅,一定要分析它的結構。上半年,對居民戶的新增貸款有1.06萬億元,主要是居民消費信貸,包括購車買房等,這部分信貸的增長符合中國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的總體要求。對非金融機構的新增貸款為6.31萬億元。其中,短期信貸主要用于生產性、貿易性企業的流動資金需求,在金融危機的形勢下,這種支持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上半年中長期貸款3.18萬億元,票據融資1.71萬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主要支持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能源、基礎設施等,總體流向是合理的。但還有一部分流向了股市和樓市,這種流向有一定的不合理性,需要調整和完善。
張曉強進一步指出,雖然貸款大規模增加,但6月末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比年初降低0.64個百分點。“總體上,中國貸款的質量還是好的。目前,金融監管部門已經督促商業銀行加強貸前審查,加強貸后管理,完善信貸結構,注重貸款質量。“中國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刻,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不能動搖。以后幾個月,金融機構還是要實行適度的寬松政策。”
不過,張曉強也表示,雖然各商業銀行也新增了不少信貸支持中小企業,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還是客觀存在的,“希望金融機構都支持中小企業,而且通過有效的機制建立,使得信貸能夠順利進入中小企業。”
經濟向好基礎不鞏固
對于目前中國是否有通脹的風險,張曉強認為,從目前中國的實體經濟指標來看,較為充裕的信貸沒有造成供需關系失衡, “但原油、鐵礦石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持續上漲,對于國內物價帶來影響值得關注。”
張曉強指出,大規模的財經政策和信貸是各國普遍采取的,這會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隨著世界經濟走向復蘇的軌道,對產品的量會增加,重要商品的價格會發生變化,原油現在漲到70美元/桶,鐵礦的價格也發生回升,這是值得關注的。”
雖然昨天的數據再次顯示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勢頭日趨明顯,但張曉強表示,中國還沒有完全走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陰影,處在一個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考慮到外部、內部挑戰,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并不是很鞏固。”
“從國際上來看,世界經濟仍然處在衰退之中,許多國家或經濟體的統計數據顯示,經濟降幅比原來預期的要小,但還沒有轉降為升。中國是參與經濟全球化、外貿出口占GDP比重頗高的大國之一,目前這種仍處在衰退之中的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企穩向好有著負面的影響,外貿大體上還是同比下降20%左右。” 張曉強說。
張曉強進一步指出,目前中國還有許多深層次的矛盾需要解決。比如,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不是一個短期內可以完成的任務,面臨著不少困難和挑戰;推進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也不是短期內就能實現的;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還比較突出,企業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中國正處在一個工業化、城鎮化高速發展的時期,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問題也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這對實現可持續的快速發展是一個制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