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縣推進“侗族大歌”民族文化大發展
一走進從江,就感受到這里濃郁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氣息。
從江縣素有“侗族大歌之鄉”的美譽。侗族大歌以多聲部、無伴奏、無指揮而享譽世界,被國際音樂專家譽為“天籟之音”。2007年,小黃村9名侗族大歌小歌手隨同溫家寶總理出訪日本演出引起轟動;2009年,侗族大歌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2011年10月,從江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侗族大歌)之鄉”;“原生、自然、熱烈”的侗族大歌節在從江已連續舉辦了8年,并成為備受關注的民族文化品牌,從這里走向世界……人們真切地感受到了從江原生態民族文化的力量。
“侗族大歌魅力獨特,是從江響當當的‘文化名片’,是吸引國內外游客的‘磁石’。”從江縣委書記王之政、縣長張廣淵反復向干部群眾強調:“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傳承、保護和開發,著力將民族文化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使‘金字招牌’變成‘金鏈子’,成為拉動經濟發展和增收富民的朝陽產業,大力推動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
一個經濟欠發達的邊遠少數民族縣份如何在文化上創造了驕人業績?
從江縣委、縣政府認為,從江侗族大歌是世界級文化遺產,是絕品旅游資源,具備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資源條件和明顯優勢。為此,從江縣緊緊圍繞“生態立縣、旅游活縣”的發展思路,著力打造“侗族大歌之鄉”品牌。縣里成立原生民族民間文化開發領導小組,抽調一批熱愛民族文化事業、懂業務的年輕干部組成工作組,對全縣民族民間文化進行全面普查,深入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加大民族節日、民族服飾、民族歌舞、傳統習俗的保護、挖掘、整理和傳承,建立《從江縣民間歌師、戲師、民間藝人名錄》和《從江縣民族民間文化及民族節日名錄》等一系列資料目錄。開展侗族大歌進學校、進課堂,從1989年起,從江縣先后在高增鄉的高增小學、小黃小學、岜扒小學等學校開設“侗族大歌”課程,每班每星期安排一節侗歌課,聘請當地有名的歌師進行教學,做到班班教侗歌、人人唱侗歌。據悉,這是全國最早開設“侗族大歌”課程的學校。
為更好地展示“侗歌之鄉”的魅力,每年八月十五,小黃村都要舉辦“賽歌節”,當地的老、中、青、少兒歌隊分別進行比賽,并邀請周邊侗寨共同參與。許許多多省外、國外游客到小黃村,就是沖著侗歌而來。侗族大歌的美讓人感動、讓人著迷,讓人有一種擋不住的誘惑。
為著力把侗族大歌打造成民族旅游知名品牌,從2004年開始,從江縣連續8年成功的舉辦了8屆原生態侗族大歌節,促進民族文化旅游業的大發展,推介、宣傳優秀民族民間文化。2004年11月28日,在從江縣舉辦的首屆侗族大歌節上,小黃1212名男女老少一齊聚集在鼓樓前,同唱侗族大歌,其中年齡最大的80歲,最小的5歲。這次表演是從江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侗族大歌千人演唱,歌隊由5個方隊組成,聲勢浩大,頗為壯觀,將侗族大歌的風韻表現得淋漓盡致。
借“多彩貴州”之風,努力營造歌鄉氛圍。從江縣成立民族民間文化傳播公司和旅游開發公司等產業化開發組織機構,具體負責產業規劃,旅游產品營銷策劃等。采取向上爭取一點,縣級財政出一點,社會捐一點的辦法,建立侗族大歌保護與開發基金。此外,還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侗族大歌“四個一”活動:一是人人樹立從江是“侗族大歌之鄉”的理念,以熱愛侗歌、唱響侗歌為樂為榮;二是人人會唱一首侗歌;三是人人都有一套少數民族服裝,并且節日期間或正規場合必須穿戴;四是人人都會跳多耶舞,在全縣范圍內營造人人愛侗歌,個個侗唱歌,夜夜笙歌的歌鄉氛圍。
(二)
從江縣委、縣政府提出“旅游興縣”發展戰略,以“侗族大歌”為先導,打造以小黃為中心,包括巒里、銀良、平求、高增、岜扒、占里等七個村的“侗族大歌產業園區”,開發其獨特的民族文化資源,真正讓群眾從中受益。
2007年4月12日,9名小黃少兒侗族大歌隊員隨同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揭開了融冰之旅的序幕,也讓人們看到了侗族大歌的希望。
從未想過茶余飯后“想唱就唱”的侗歌,此刻,卻能唱得如此響亮,侗族大歌的魅力讓小黃人看到了希望和商機。于是,該村制定發展規劃,形成了“旅游富村”的經濟發展思路。憑借侗族大歌唱響全國,蜚聲國際的品牌效應,著力打造文化新村、中國侗族大歌第一村、不夜村、鄉村旅游示范村,意欲將侗族大歌鑄造成其旅游業的“金字招牌”。
思路決定出路。村黨支部組織20多名黨員和群眾代表到旅游業發展較好的周邊村寨考察學習,請來專家實地考察、規劃;召集村里的歌師、戲師等民間藝人,將其所編歌曲、戲曲加以記載;成立侗研學會,組建藝術團,建立侗族文化室,組建了56個歌隊,讓侗族大歌進入課堂。
也就是從這年開始,村里加快了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短短兩年時間,全村群眾捐獻木材3000多立方米,義務投工近10萬個工日,投資800多萬元,先后修建了1座長達86米的“德高”風雨橋,新建了獨具特色的寨門,新建了3座侗族鼓樓,維修了4座風雨橋,修建了侗族大歌傳承陳列室,將20余幢磚混結構房屋包裝為木質結構樓,用青石板將占地3000平方米的鼓樓坪輔設成為民族風情表演中心,修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平整了通村公路……
旅游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后,村黨支部為了提高村民的旅游經營意識和素質,建立了侗族風情培訓基地,對村里有表演才能的青年男女加強培訓,將村里100多名兒童送到外地藝校學習。為了對外打響“小黃侗族大歌”這塊牌子,村里鼓勵青年男女走出大山從事侗族大歌演出,潘婢愛等幾個姑娘組建的表演隊為北京一家藝術團表演,使該團直接增加50萬元收入;潘婢花等人組建的表演隊巡回全國各大中城市表演,幾乎場場爆滿,每人月收入6000元以上。如今,全村在外從事風情表演的青年男女達400多人,每人每年寄回的錢少則數千,多則幾萬。
2009年10月21日,在第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演出交易會上,從江縣小黃侗族大歌與挪威、比利時、立陶宛三國簽訂了意向性演出協議,這是從江有史以來第一次與國外簽訂的民族文化演出意向性協議。
目前,小黃村共有53戶人家從事“農家樂”和“歌堂旅館”經營,11戶從事旅游紀念品銷售,8戶從事蘆笙、侗笛、牛腿琴等民族樂器加工。僅2010年涌入小黃觀光旅游的游客就達2.36萬人次,旅游收入276萬余元。
正在采訪時,一對來自重慶的青年男女走了進來。談到對小黃的印象,他們高興地說,小黃挺不錯,不愧為侗族大歌之鄉。我們在一家農家樂吃飯時,幾名約10多歲的小女孩就為我們唱了幾首侗族大歌,讓人們零距離感受了侗族大歌的無窮魅力。(李田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