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仲秋的麻江縣景陽鄉,竹架上的西紅柿層層疊疊,地里的辣椒紅艷艷一片,豐收的喜悅布滿在布依山鄉的田間地頭。
在景陽鄉黨委書記甘澤波和鄉長張澤堯的指引下,記者走進了景陽鄉政府的“承包地”,一大片綠色頓時映入眼簾,只見果紅葉綠,在微微的秋風里展現出這片“試驗田”與“示范地”的無窮魅力。
大旱之年,黔中大地,田地龜裂,稻秧枯黃。誰又曾想到在一個偏遠的布依山鄉,卻唱出了一曲曲“果紅葉綠”的豐收之歌。在那里,人們敢于從傳統農業里跳出來種植蔬菜、金銀花等“搖錢樹”, 敢于向荒坡土地要“票子”,敢于在政府引導子下,獨辟蹊徑、敢闖敢干,一步步走上了致富路,沃土上開出了勝利之花,踏上了奮進的征程。
這一片奮起的沃土,正是麻江景陽布依族鄉干部群眾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生動實踐。
探索篇:路在腳下
麻江景陽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曾經是一個典型的老旱區,素有“干霸王”之稱。當地百姓以往都以種植水稻和玉米為主,但由于氣候溫涼少雨,地勢較高,年年干旱,近八千畝耕地年年減收欠收,豐收這個詞在這里的布依族同胞里是一個陌生的詞語。
景陽布依族鄉位于麻江縣西北部,鄉境交通便利,309省道穿境而過;東距縣城及西南出海通道“貴新高等級公路”和凱麻高速公路入口僅18公里,可直達省城貴陽及周邊凱里、都勻、福泉三市。
如何揚長避短,敢為人先,景陽鄉黨政領導班子在思考、在探索。
2006年11月,新上任的黨委書記甘澤波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建議:“土地種水稻和玉米的產值太低了,我們能不能動員老百姓放棄傳統耕作方式,改種見效快的特色蔬菜產業”?消息一傳出,全鄉嘩然。
景陽鄉景陽村下排組村民楊明軍在聽到這個消息后,曾指責甘書記“新官的火也不是這么燒的吧!誰敢拿我們的土地作試驗,我們就能把他攆下臺!”
面對群眾的質疑,是臨陣退卻,還是迎難而上?鄉黨政領導班子經過反復討論、商量,擬定三條推進方案:一是向外輸出竹蓀種植技術和菌種,二是建特色蔬菜種植示范點,三是向上爭取土地整理項目。
上世紀90年代,竹蓀種植曾是景陽鄉的一個特色主產業,種植面積曾達到1200余畝,產值4800萬元,為這片土地做出了豐碩的貢獻。但竹蓀的生長對于土地十分挑剔,輪番種植了11年以后,土壤感菌,需要多年輪作其他作物后,才能重新種植。與其讓已經成熟的種植技術沉寂下來,不如對外輸出種植組織和菌種,此方案得到了竹蓀種植業主的歡迎。如今,他們在家門口辦起竹蓀菌種加工廠,年均培育500萬瓶菌銷往安順等竹蓀種植新區,年產值在1000萬元以上。
窮則思,思則變,變則通。
2007年4月,景陽鄉第一個特色蔬菜示范基地落戶于景陽村下排組。這個僅150畝的基地在當時承載了鄉黨委的期望和老百姓的觀望。
一支由農業服務中心技術人員組成的種植隊伍進駐基地,他們種植了本地不常見的櫻桃番茄。
“這種東西能在我們這生長嗎?我看他們是異想天開!”村民們茶余飯后總是用這樣懷疑的語氣談論著。
到了八月,連片的番茄藤上掛滿了鮮紅的小番茄,他們一個個在秋日陽光里閃爍著迷人的光澤。這些小小果實的產量達到了每畝4000斤,產地價達到每斤1.5元,產值大大超過了水稻。
“今年風調雨順,無論種什么都會有收成,如遇上大旱之年,看他們還能折騰什么?”示范基地的成功并沒有讓老百姓完全的信服,但卻更堅定了景陽鄉黨政班子發展特色蔬菜的信心。
在2008年的黨委會上,黨委班子推出了該鄉第一個綠色規劃: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個主題,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努力發展特色種養殖業,在2011年實現以景陽村、河邊村蔬菜產業為主的2000畝觀光農業示范區,以交通欠發達的茅草村、樓梯村、茶山村500畝魔芋種植區,以大坪村為主的竹蓀菌種培植區。
作為一個轄5個村22個村民組63個自然寨,2051戶,9025人,總面積僅有72平方公里,且山多平地少的小鄉,能力排眾意,有拿出全鄉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于發展特色蔬菜種植,推出了該鄉有史以來第一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劃,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有敢為人先的精神。
突破篇:綠色的希望
2010年10月,鄉黨政領導班子作出的一項決定讓全鄉所有干部職工吃驚不已。
為吸引大型蔬菜企業入駐景陽,該鄉在財政沒有富余資金進行土地流轉的情況下,號召職工以入股形式整合資金進行土地流轉。
“我工作到現在,也還沒聽說過哪個單位敢以這種形式進行招商的!”已有20多年工齡的國土所所長吳壽旭說。
對于職工的質疑,鄉人大主席趙鋒說:“我們只有步子比別人邁得早一點,膽子比別人大一點,我們的機會才能比別人多一點!”
敢闖敢干,領導帶頭示范。黨政領導班子率先每人集資2萬元,其他干部以自愿為原則,以每股5000元參與。當由20個干部職工共同集資的28萬元到達專用帳戶后,1000畝的土地流轉工作便緊張的開始了。
雖然景陽鄉是全縣聞名的老旱區,但要從老百姓手中流轉出幾百畝稻田用于種植蔬菜,其難度可想而知。
關鍵時刻,誰敢為先鋒?
“讓我來吧,我在這里工作時間長,與他們商量起來比較容易”!副鄉長龍波主動請纓!
龍波帶著家在景陽的鄉干部徐健來到了下排。天剛亮,他們就來到了楊明軍家,和他一起軋草喂牛,與他一起拉家常,但只要一說到租他的田,楊明軍就板起臉說“我的地是要種糧食養家的”。一天不行,就接著再去,直到楊明軍的態度逐漸好轉,在其家人的勸說下簽下了土地租賃合同。
同時進行的還有上級部門支持的300萬元下排土地整理項目。經過一個冬天的修建,在下排修建了1560米水渠、4593米機耕道,把路連到了每一處田塊,河道通向每一處溝壑。
2011年春節過后,當廣東南蔬公司經理陳國京從網站獲知信息趕到景陽鄉,了解到該鄉干部職工集資流轉土地時,他立即決定租下600畝土地用于種植番茄、辣椒、大蔥等蔬菜。他說“我從事蔬菜種植十幾年,還是第一次看到有這種膽魄的舉動。”
從貴陽醫學院生物制藥畢業的姚鵬等三名大學畢業生聞知這個消息后,遠離家鄉岑鞏,自籌15萬元發展40畝西紅柿。
好的田塊已經被公司、被創業者選走了,余下的100多畝怎么辦?
建立股份種植公司,用回籠來的集資款種蔬菜。
“如果失敗了怎么辦”?有的股東道出了內心的擔憂。
在全鄉干部職工大會上,甘澤波康慨陳詞:“景陽長期以來缺水,我們要保住生產,不能再被天災左右。必須率先進行農藝改革、灌溉方式改進和種植結構調整,在旱區大力推廣旱地特色作物,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種植,提高旱地農業效益。只有我們敢去做給群眾看,那些靠土地為生的群眾才敢改變傳統種植觀念,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去發展,做出一個水改旱的“景陽典型”來。”
勝利篇:沃土結碩果
2011年,貴州遭遇了百年難遇的旱災,烈日當空下,土地里種植的玉米和水稻一片枯黃,毫無生氣。
而在景陽的下排村民組,村民們正在用小型潛水泵配上塑料管和噴頭自制的節水灌溉工具,及時緩解了蔬菜的渴水狀況。使得這里連片的蔬菜綠得可愛、紅得耀眼,長勢良好、豐產在望。
每天清晨,一車車新鮮的西紅柿、辣椒帶著陽光的芬芳從這里啟程,走進了凱里、都勻、貴陽的蔬菜銷售市場,一路歡歌走上了廣州市民的餐桌。
“象今年這樣干旱,要是種的是水稻,都沒得收成了,幸好種的是西紅柿,大豐收!”景陽村村民楊明軍逢人便稱贊。倔老頭變成了布依山鄉里的義務宣傳員。
景陽鄉大坪村的農民陳華和王家祥通過種植蔬菜走上了“男主內、女主外”的致富路。他兩人分別承包了近60畝土地種上了辣椒、瓜果,他們的妻子則在麻江縣城租上了門面、做起了蔬菜批發的“小本生意”。
在今年這個大旱之年,景陽鄉農業產能迅速提升。年產西紅柿750萬斤、辣椒40萬斤、黃瓜50萬斤、大蔥36萬斤,畝產值1萬元以上,整個鄉蔬菜年產值超過千萬元,還發展了500畝金銀花。僅是景陽鄉股分種植公司100畝蔬菜的產值就達到了100萬元。
水改旱不僅保住了收成,而且流轉的土地2000多畝,每畝土地年租500元,光是土地租金就能給當地居民帶來了百萬元的收入。
同時,按照每畝蔬菜需要用工40個的標準來計算,全年下排蔬菜種植需用工4.2萬個,每天人工費40元,能解決260余人的就業問題,年創農民收入192萬元。光是土地租金和人工費用就實現農民
增收300余萬元,人均收入增加1800元以上。
節水效果十分明顯。按照每畝水稻用水450立方米,每畝蔬菜用水70立方米,實施水改旱后每畝節水380立方米,節水率84%以上。僅下排區域實施水改旱面積1000余畝,年節約農業灌溉用水38萬立方米。
目前,全鄉共有五位外地老板在投資,承包面積達700余畝。全鄉的土地流轉得到了逐年翻番,2009年僅為50余畝,今年則達到了2200畝的規模。
景陽鄉敢于創新工作思路、敢于突破常規工作方法,敢于在勝利中追求更大的勝利,采用農田節水與高效作物相結合的種植模式,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綜合實施土地整治,來增強農業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將農民的損失降到最低。
在村子里,記者看到是盡是豐收的喜悅笑容。景陽人說,我們的日子就像那架子上的西紅柿,一層一層不斷掛滿紅彤彤的甜美果實。(黔東南在線 楊玉平 周重新 吳亞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