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一 喜看今日黔東南,苗鄉侗寨展新顏。
六月踏訪,處處生機。坐落在苗嶺深處的省級經濟開發區——貴州爐碧經濟開發區,到處都是熱氣騰騰的施工場景,一家家企業高大的廠房拔地而起……可愛的建設者們奮戰在一線,用他們揮灑的汗水見證了開發區建設的“加速度”。
在爐碧經濟開發區,投資131億元、目前最大項目的貴州其亞鋁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興奮地告訴記者,他們才落戶一年多,首期工程今年4月30日就已成功聯動試產。他說照此速度,到“十二五”末,企業產值達到300億元,年納稅額25億元的目標完全可實現……
6月6日,總投資2000萬元的貴州鑫泉商砼企業項目又在爐山工業園區啟動開工,將建設一條25萬立方米生產線,年銷售額7000萬元以上,可解決150人就業。
“真沒想到在這個大山溝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是如此的快速高效,這良好的環境確實為我們的投資創造了奇跡。”來自香港的雅寶研磨材(貴州)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談起總投資3億元的棕剛玉生產線在這里僅一年時間便建成,不由得連連贊嘆。
今天的貴州爐碧經濟開發區于2011年7月23日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已建成的近5平方公里園區核心區,隨著園區載體作用強化,其吸納企業和項目能力提升,截至記者采訪時,已有50余戶企業落地建設,項目總投資達450億元,全部建成后產值可突破500億元。
在發展正濃的侗鄉黎平,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只見“黎平會議紀念館”門前人頭攢動,參觀游玩的中外游客絡繹不絕,紛至踏訪這片紅色圣地。這里是黎平縣整合建設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翹街為中心的黎平會議舊址、黎平會議紀念館、毛澤東舊居等紅色景點的紅色文化聚集區,被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在紅色旅游的帶動下,2011年全縣接待游客達14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8億元。
一個個精彩的鏡頭,一個個生動的實踐。這是黔東南在實施“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戰略道路上的生動縮影。這是黔東南廣大干部群眾踐行“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黎平會議精神,迎來的苗鄉侗寨奮力趕超、跨越發展的濃濃春天。
二 什么是“三敢”精神?
“三敢”精神,就是“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精神。
這是2011年6月29日至7月1日,省委書記栗戰書深入黔東南麻江、丹寨、榕江、黎平、錦屏、天柱、三穗、劍河八縣調研時,概括提煉出來的。他說:“黎平會議通過的決議上面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必須用全力爭取實現自己的戰略決定。’這句話體現了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用全力爭取實現自己的戰略決定,用全力實現既定目標,反對對于自己力量估計不足之悲觀失望的失敗情緒,增強信心,不畏難,不悲觀,不失望,這就是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精神。”
在剛剛閉幕不久的貴州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省委書記栗戰書向全省共產黨員和各族群眾發出的“出征令”和“沖鋒令”明確要求: “拿出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氣概,拿出發憤圖強、堅韌不拔、后來居上的志氣,不向困難低頭,不向挑戰示弱,不向挫折妥協,一天也不耽誤、一步一個腳印地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這是省委、省政府在構筑“精神高地”、沖出“經濟洼地”的披荊斬棘道路上拿出來的勇氣和信心。
黔東南州又是如何用“三敢”精神來構筑“精神高地”,努力沖出“經濟洼地”的呢?
事實上,“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燦爛之花,早已在苗鄉侗寨遍地盛開。
排調鎮位于丹寨縣偏遠的苗嶺深處,自然條件十分惡劣,但排調人敢于破除“三依賴”思想(即依賴于條件優劣議發展、依賴于傳統觀念抓發展、依賴于外界支持促發展),實現從“正視現實,負重拼搏”向“正視現實,互助拼搏”的轉換,打造出“我要發展、奮起直追”的理念。2011年與2008年相比,排調鎮生產總值增長89.27%、財政總收入增長7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9.31%。“錦雞舞故鄉”的村民臉上寫滿的豐收與喜悅,見證了貧困山區的蝶變效應。
時間回溯到2006年6月,凱里市積極探索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民小組管理機制,在龍場鎮平寨村石龍寨組率先開展“村民小組管理委員會”(簡稱“組管委”)試點工作,發揮了探路子作示范的作用,填補了村組管理鏈條斷裂“真空”,實現了從“村官虛理”向“組民實治”的轉變。2009年11月,黔東南州委在深入調研、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出臺了擴大“組管委”試點的意見,在全州204個鄉(鎮)375個村民小組中開展“組管委”試點工作,形成了新農村建設、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民主建設的良性互動局面。今天的石龍寨農民人均純收入從五年前的1745元增加到2011年的4885元,比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近1000元,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文明和諧富裕村寨。
經歷了長期的探索創新、深化拓展。2006年4月,黔東南州又出臺了《關于深入開展農村“一戶一技能”創建活動的意見》,吹響了農民致富增收“集結號”。
目前,已覆蓋全州210個鄉鎮(街道)、3300多個村(居、社區),整合資金2.4億余元投入“一戶一技能”活動,為黨員和群眾協調致富項目2萬余個, 培訓農村黨員和群眾近200萬名,以農村家庭為單位的創建率達到80%以上,農村80%以上的農民參與并掌握了1至2門實用技術,廣大農村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臺江縣梅影村村民歐陽鵬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一戶一技能活動的開展,讓我們老百姓學到了知識,掌握了本領,鼓足了腰包!現在,每年光靠種植養殖就能收入好幾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嘍!”
曾獲得“感動中國人物”稱號的從江縣“赤腳醫生”李春燕,十二年如一日,用一顆火熱的心照亮了月亮山大地。2000年,從黎平衛校畢業的李春燕嫁到了從江縣雍里鄉大塘村,看到村里人生病了沒錢醫治時都是拖著磨著,很多人因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而去世時,學醫的她十分心痛,在村里開辦一個衛生室的念頭開始扎進心里。賣掉了家里唯一值錢的兩頭水牛,在家人的支持下,李春燕用賣牛換來的2000元錢在自家辦起了衛生室。12年來,李春燕一直堅持在村里診病,累計醫治病人上萬人次,接生嬰兒百余人。
2012年4月15日,省委書記栗戰書在看望出席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的黔東南州代表時親切地稱贊:“李春燕就是貴州的‘精神高地’, 要向李春燕同志學習!”面對省委書記的贊揚,李春燕顯得十分淡然:“我只是做了些自認為該做的事情!”
“人無精神不立。在全力推進黔東南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征程中,這無疑是對全州各級干部和各族人民的精神狀態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就是要按照省委書記栗戰書的要求,大力弘揚‘三敢’精神,奮力推動黔東南州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黔東南州委書記廖少華說。
三
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吹響了踐行“三敢”精神的“沖鋒號”。這是“不怕困難、艱苦奮斗、攻堅克難、永不退縮”的貴州精神在苗鄉侗寨精彩上演。
“奮力趕超、實現跨越”,已成為黔東南州近年來的發展“主旋律”,正在奏響黔東南奮力沖出“經濟洼地”的曲曲奮進之歌。
2010年12月,黔東南州委八屆九次全會通過了《關于實施工業強州戰略的決定》和《黔東南州八大產業振興規劃》,突出實施“工業強州、城鎮帶州、旅游活州”三大戰略,成為全州經濟建設的重點,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工業強州”奏強音。曾經在發展工業與保護生態困惑中苦苦掙扎的黔東南州,踏出了一條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融發展的新路子,“工業強州”戰略已被定位為第一戰略來抓。統計表明,突出實施“工業強州”戰略以來,黔東南州5年間工業增加值從35.88億元提高到92.32億元,年均增長16.5%,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開發區建設、招商引資成為全州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黔東南州16個縣、市(區)都有了經濟開發區。目前,黔東南已有凱里經濟開發區、丹寨金鐘經濟開發區、爐山碧波經濟開發區、洛貫產業承接區、黔東經濟開發區、臺江革一經濟開發區6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擴大招商”、“向山要地”、“工業梯田”、“保姆式服務”等發展理念開創了黔東南干部群眾發展特色新型工業道路的積極探索,一家家企業進駐園區,一個個項目落地開工……僅2011年,全州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4.08億元,工業投資102.34億元。
“城鎮帶州”繪藍圖。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連接城鄉,城鎮帶州戰略順利推進,苗鄉侗寨處處生機勃勃。“十一五”以來,黔東南州以改善城區形象、提升城市功能為出發點,堅持大投入、多開工、快建設、出精品,圍繞實現城鎮一流的水質、一流的空氣、一流的生態、一流的人居環境目標,城鎮化建設順利推進。據統計,全州城鎮建成區面積由五年前的84.66平方公里提高到12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由22.75%提高到27.55%。
“旅游活州”添魅力。建設“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中國西部休閑度假中心、鄉村旅游示范區”,這是黔東南追求的目標。長時間來,黔東南從優化產業布局入手,按照生態經濟、城市經濟、工業經濟的功能區分,將全州劃分為“四圈一區”。其中,生態經濟功能區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和豐富的民族原生態資源優勢,重點發展以旅游產業為主的生態經濟,以此確立了旅游業的全州支柱產業地位。如今,黔東南州旅游景點已發展到近100處,接待游客人數由五年前的637萬人次增加到237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由48億元增加到187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
剛剛過去的2011年,黔東南州在全省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排位從2010年第4位上升到第2位。黔東南州錦屏縣排名第26名,上升61位,創造了全省矚目的“超速度”。全州有13個縣市實現了增比進位,8個縣上升了30位以上,凱里市由2010年第8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5位。
在“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精神指引下,黔東南跨越發展的“時代列車”已行駛在“快車道”上,定將演繹出更好、更快的“加速度”, 在建設美好黔東南的征程上砥礪奮進。(黔東南在線 楊玉平 周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