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利用休假,我來到丹寨小鎮做第62任輪值鎮長。
丹寨縣被稱為“云上丹寨”,這個看上去很美的縣卻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國家級貧困縣。為了盡快讓全縣摘掉貧困的帽子,今年12月3日,丹寨縣委書記袁尚勇主持召開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第79次會議,專題調度全縣扶貧攻堅的提升工作。
這是我寫這篇文稿時見到的丹寨縣高層就有關扶貧問題所召開會議的最新公開報道。

丹寨小鎮全貌
而說到丹寨縣的扶貧工作,就一定要說到一年前建成并開始接待游客的丹寨小鎮。丹寨小鎮將丹寨縣7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16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部引入,包括石橋古法造紙、國春苗族銀飾、純手工制作鳥籠、苗族錦雞舞、苗族蠟染、芒筒蘆笙祭祀樂等。

丹寨小鎮清晨
這座一年前拔地而起的小鎮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侗族文化為內核,融商業、文化、休閑、旅游、飲食為一體,涵蓋吉尼斯世界最大水車、3000米環湖慢跑道、千畝花田、四大苗侗文化主題廣場、精品客棧、街坊、酒坊、米店、會館和酒吧、影院等眾多文化旅游功能。
丹寨小鎮是萬達集團在貴州的投資首秀,旨在打造一個集"吃、住、行、游、購、娛、教"為一體的精品旅游綜合體,并以此產生輻射效果,帶動丹寨縣的經濟活動,逐漸改變居住在高山峻嶺中貧困村民的生活思維方式和因襲傳統觀念。

丹寨小鎮夜景
自丹寨小鎮開始運營以來,創立了一個很好的制度,就是邀請中國和世界各地的人到丹寨小鎮做一任輪值鎮長,任期一周左右的時間。在這一周之中,輪值鎮長會對丹寨小鎮以及丹寨縣的村鎮進行考察調研,然后盡自己所能去尋找辦法解決丹寨縣目前還存在的貧困現象,讓貧困人口盡快脫貧。當然,所有輪值鎮長所貢獻的辦法未必都是靈丹妙藥。但人們相信,人心齊、泰山移。

10月23日上午,細雨霏霏,空氣濕潤清新又陰冷。在丹寨小鎮尤公廣場,我接過副縣長李彪授予的“鎮長聘書”,在身穿苗族盛裝的兩列女子和吹蘆笙的苗族小伙子載歌載舞陪同游街后,我開始“走馬上任”。我的第一站就是去山水傳承扶貧茶園。

山水傳承扶貧茶園
過去由于各種原因,丹寨縣的茶葉鮮為人知,其實,茶葉多少年來一直是丹寨縣的一大特產,而且做出來的紅茶、綠茶其品質絕不低于國內各地的名茶。
山水傳承扶貧茶園
山水傳承扶貧茶園的負責人叫劉殿興,他是丹寨小鎮第13任輪值鎮長,也是丹寨小鎮第一個來“任職”的企業家。劉殿興酷愛喝茶,對茶有深入研究,在他的生意項目中,茶也是一項。他來到丹寨小鎮,喝了當地出產的茶,覺得與他喝過的一流茶品不相上下。于是,他開始深入了解當地的風土環境。

山水傳承扶貧茶園的劉殿興
他看到丹寨縣所處的地理以及氣候條件特別適合產茶,可奇怪的是,當地許多茶農卻放棄了種茶,一些茶山荒廢了。再經了解,原來是當地茶品再好,在國內也賣不出好價錢,于是茶農紛紛改行。劉殿興作為輪值鎮長,他看到了自己為丹寨縣扶貧可以努力的方向;而作為企業家,他捕捉到丹寨縣的茶葉存在著很好的商機。
于是,在丹寨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他在丹寨縣投資,承包了600多畝荒廢的茶山,又在茶山旁邊興建了茶廠。劉殿興從土壤培育到茶樹的種植,從施肥到祛蟲,從茶葉的生產到加工出成品實行全鏈條的科學衛生管理,實現從土壤到茶葉制成品全程無添加任何化學物質并使其成為一流的紅茶和綠茶。
茶園起來了,茶廠起來了,茶的銷路正在擴大。劉殿興招來的當地茶農開始受益,他們以及他們的家庭開始脫貧。

茶農在領取扶貧茶園發放的扶貧款
2017年,劉殿興獲評丹寨小鎮最佳輪值鎮長。在我任職輪值鎮長期間得到消息,劉殿興在高要鎮又承包了400多畝廢棄的茶山······在61任輪值鎮長中,像劉殿興這樣為丹寨縣扶貧做出貢獻的人和他們的故事有很多,受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
從山水傳承扶貧茶園出來,鎮長助理蔣芳芳帶著我冒雨驅車在修建得很好的山區道路上快速行駛,30余分鐘后來到了卡拉村。據當地人講,“卡拉”在苗語中是貧窮、落后的意思。但今天的卡拉村因為世界有名的鳥籠制作而成為丹寨縣的富裕村了。據了解,卡拉村有150多戶人家,其中120余戶在從事鳥籠的制作。


卡拉村的鳥籠制作
卡拉村人制作的鳥籠,材料為竹子,純手工制作,有實用的,也有觀賞及收藏的。卡拉村的客戶來自全世界,其中以東南亞國家居多。我把在卡拉村拍攝的手工藝人制作鳥籠的照片發到朋友圈后,一位剛退休的好友微信給我,讓我給他帶回一只鳥籠。
我在鳥籠店挑選了三個不同價位的鳥籠拍了照片發給他看,他選了一個。鳥籠店的職員跟我說,如果不方便攜帶,他們可以快遞,出了問題他們負責。我坐高鐵回北京,為了穩妥,我堅持自己攜帶。回京的當晚,好友拿到鳥籠,我才知道他對鳥籠既有研究又好收藏。
一夜無語。第二天晚上,好友發來微信,感謝并大贊鳥籠的品質和制作手藝。我想,好友一定是在家對鳥籠進行了反復的查驗后心滿意足,才給我發了微信。我微信好友說,我對鳥籠制作完全不懂,如果他的贊美是發自真心,那么卡拉村的鳥籠真是名不虛傳了。好友發來三個字:真是好!
石橋村
從卡拉村出來,又直奔石橋村——古法造紙的基地。

石橋村著名的造紙地穿洞景觀,
自古就有匠人在洞口建坊造紙
從古老的穿洞向外看,

現代的橋梁飛架,與石橋不可同日而語
據介紹,石橋村的古法造紙興起于唐代,匠人們利用當地盛產的一種叫楮的植物皮,用木夯砸成醬,用清澈的河水在石做的池中與楮醬混合,期間要添加植物類有機物,再用特制的篩網在池中攪動然后潷出薄薄的一層紙膜,扣在形狀如豆腐般的紙垛上將水分慢慢壓擠排干 ······

村民將當地盛產的一種叫楮的植物皮,用木夯砸成醬
這就是石橋村特有的民族傳統手工造紙工藝,從唐代中期流傳至今。因為這手工工藝保存完好,被稱為我國現存的“活化石”。
石橋村生產的純天然古紙全部采用天然植物、手工完成,紙張具有柔韌性、光澤度好、吸水性強等特點,石橋古紙以其獨特的特性、適中的白度以及較長的保存期,成為國家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用于修復古籍的指定用紙。因此,石橋古法造紙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實至名歸。

石橋村民在用古法制作紙張

石橋村民正在烘烤紙張
因為石橋古法造紙在世界范圍內有了名聲,前來旅游的各國游客絡繹不絕,當地政府為了能更好地接待中外游客,便開始大興土木。我看到的是,在流經石橋村的南皋河旁,出現了一些現代建筑形態,與石橋村原始風貌的苗族吊腳樓群十分不搭。我擔心,再過三年五年,石橋村要面目全非了。

國外游客參觀古法造紙商店

為打造旅游基地而破壞了當地原始風貌
陰雨綿綿,室內的光線十分低暗。這種條件不是拍攝圖片的理想時機。可是我既然已在現場,不拍肯定不行。我想,如果天氣狀況優良,任何攝影人都可以尋找自己的取景方向和角度去拍攝自己想要表達的影像。
接下來的兩天依然是陰云密布,雨水時斷時續,我們驅車在大山之中的云霧間盤旋上下。我的感覺像是在仙境之中。這種時候我才理解為什么叫“云上丹寨”。我想,陰雨天氣對于攝影人來講并非都是壞事。
汞礦
汞礦工業區距離丹寨小鎮約25公里。這個工業區始建于1952年,由前蘇聯設計師設計,中國人建造。1990年代初,汞礦枯竭,萬余員工和家屬全部遣散,整個工業區被廢棄。
近三十年后,這個如同部隊大院的工業區變得荒草叢生、殘破不堪。有一條小溪從工業區中穿過,將工業區分為生活區和生產區。

汞礦生產廠房

汞礦生產車間

工業區中不同年代的職工家屬宿舍
當我站在工業區的大禮堂中,望著被除掉座椅的空曠場地,聽著溪水嘩嘩作響,恍惚間像是回到了幾十年前在部隊的感覺。這個工業區太適合文藝青年們、尤其是攝影人前來搞影像創作了。畫家來一定更有創作欲望。真可謂處處是圖,步步有景。

禮堂

左邊是衛生所

當年的百貨商店

辦公樓
據丹寨小鎮鎮長助理蔣芳芳說,導演畢贛帶領影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劇組在這里駐扎了三個多月,完成了影片的拍攝。在一棟辦公樓的一間大房子里,我看到了設置在里面的健身器材,這些器材都是劇組留下來的道具。
偌大的工業區目前只有兩位五旬開外的男人住在一棟原來是辦公樓的二層房子里值守。53歲的楊世貴是其中之一,他是汞礦工業區的老職工。他說,再過兩年,他55歲的時候就可以退休了。因為汞礦屬于劇毒物質,國家有規定,接觸劇毒物質的男職工可以在55歲退休。
走進二人值守的房間,眼前的一切,木床、小凳、暖水壺、電爐了、煤爐、電視機、收音機 ······ 所有用具讓人見了是那么的親切又是那么的疏遠,像是回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樣的場景對于懷舊的攝影人來說是最好的現場表達,不用做任何裝飾。

值守人住的房間
排莫村
10月25日上午,依然陰雨。我們一行人驅車前往排莫村。駕駛MPV商務車的小伙子是丹寨縣人,他曾在部隊開車,后來復員。小伙子駕車技術嫻熟,膽大心細,讓車在狹窄的山區道路上疾駛。
山中雨霧時濃時稀,山中景色迷幻朦朧,我有幾次都想讓司機把車停下來,讓我走進這迷幻朦朧的仙境中敞開胸扉深深吸吮這無比清新甘甜的氣息,閉上眼睛聆聽林中生靈對這個多彩之地的呼喚和贊美。這是一片詩人愿意駐足展望、愿意飲酒賦誦詩篇的地方。

路途中的景色迷幻朦朧
近兩個小時的顛簸,中午時分我們到達深山之中的排莫村。其實,我們的車距離排莫村還有一段距離就被村保安員阻止前行,司機被告知,前面道路兩旁已被來訪的各種車輛占據,沒有車位了。我們下車步行進村。
細雨霏霏、煙霧朦朧,泥濘的道路上行走的女人不論歲數大小,幾乎都是苗族盛裝,偶爾還能聽到村子里傳來一陣陣煙花爆竹的聲響。一問方知,這天是苗族的新年“吃新節”,如漢族的新年“春節”。我慶幸能親身經歷一次苗族的新年節日。

在排莫村的小路上,到處可見盛裝的苗族女性
排莫村人熱情好客,但絕不講究飯菜和酒品的排場。在節日期間,他們以能敞開家門招待認識或不認識的親朋或客人為豪,人來的越多這家的榮耀越大。不論來多少人做客,家里有什么飯菜就吃什么飯菜,有什么酒就喝什么酒。只要開心快樂就好。

排莫村民熱情好客,家里有什么就招待什么
我們一行人在排莫村一戶有名望的人家做客,正趕上這戶人家吃午飯。十幾個人圍坐在矮圓桌前,吃著一盆物料不多的臘肉菜品,喝著自釀的度數很高的白酒。環顧房屋布置和陳設,十分簡樸。
當地人說,村民的生活屬于原生態。排莫村地處深山之上、林海之中,村民以蠟染、養豬、養牛為生,因此,過新年,一定要有斗牛,一定要有蘆笙舞,一定要有篝火晚會。而這三項是吸引眾多村外人慕名前來觀看并參與其中的磁力點。

斗牛現場的兩個孩子
苗族服裝以蠟染為主,分為許多款式和版型,不明就里的人會誤以為其中一些款式和版型是非苗族的,比如是侗族或是其他民族的。當你了解了苗族的服飾,你會為苗族服飾擁有這么多的款式和版型而驚艷不已。
在苗族新年這一天,村里村外的苗族女性都會把自家最美的服飾穿出來亮相,她們頭上、頸上佩戴的銀飾宛如精美的藝術品爭奇斗艷。盛裝下,中老年婦女矜持老成、不怒自威;妙齡女子婀娜多姿、溫婉如玉;幾歲女童亦是顧盼生輝、玲瓏可愛。
幾位男性老者吹著蘆笙,微晃身軀,悠揚的音樂在村頭的小廣場上傳播。上百位盛裝的苗族女性,不分年齡,圍成一個圈,隨著音樂挪著碎步緩慢轉動。沒有激揚的表情宣泄,更沒有烈火般舞動的姿影,她們就是隨著反復的音樂旋律沉穩地挪動,似乎音樂不停,她們就無休無止。
這一天的光線實在不理想,天空時不時地飄下雨滴。我沒有對相機和鏡頭做好防護,所以既要拍攝,還要擔心鏡頭進了雨水,有些忙亂和狼狽。我想,如果是其他攝影人,一定比我做得更好,一定比我拍得更優秀。
在鎮長助理蔣芳芳的帶領下,三天時間跑了六個地方,把丹寨縣有特色、有故事、可以出畫面的地方都走到了,可是天公不做美,都是陰雨不斷、濕冷侵骨。我相信,丹寨縣除了我去過的這些地方外,一定還有更美更讓攝影人神往陶醉的地方沒有被開發出來,而我在丹寨小鎮的時間有限,無法為廣大攝影人探秘了。
10月27日,星期六,連續下了一個星期的雨在這一天突然停了,而且云開霧散、陽光顯露。這對于丹寨小鎮來說簡直是神奇的一幕。因為丹寨小鎮“萬人長桌宴”盛大活動將在這一天舉辦。在此之前,人們普遍擔心這樣的陰雨天氣將對“萬人長桌宴”造成很大的影響。
在苗族的風俗中,過苗年、接親嫁女以及村寨聯誼宴飲活動時,舉辦長桌宴是宴席的最高形式和隆重禮儀。據考證,這一形式已延續了上千年。2017年10月28日,丹寨小鎮舉辦了第一屆“萬人長桌宴”。午時,從小鎮入口處的尤公廣場到終點錦雞廣場,3700米長的街道上貫穿銜接著紅布裝飾的長桌,來自五湖四海的78000名游客坐滿長桌,歡聲笑語、熱鬧非常。這一盛況獲頒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上了新聞頭條和微博熱搜榜。
一年后的10月27日,“萬人長桌宴”再次舉辦,游客人數盡管沒有超過去年,但場面依然火爆。祭祀尤公儀式、苗族服飾與歌舞、以酒款待游客的“高山流水”、長桌宴上苗族男女老幼集聚一桌,喝酒吃肉,等等。
作為輪值鎮長,我在萬人宴開始儀式上向所有來賓宣布,“眼遇丹寨國際攝影大賽”正式開始。令我驚訝的是,一個小時后,攝影大賽網站投送參賽作品的攝影人和攝影愛好者就達到了600多人,投送作品近萬幅。丹寨小鎮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眼遇丹寨國際攝影比賽
毫無疑問,丹寨小鎮已成為貴州省扶貧脫貧的榜樣性旅游示范項目。萬達集團首席總裁助理劉明勝先生說,萬達小鎮的建立,其目的不在于讓生活于貧困線以下的當地人脫貧,而是要讓這些人脫智貧。“給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為脫貧還可能返貧,所以真正的脫貧是讓這些人掌握適合自己并且能夠發揮出自身才能使其持續有所收獲的技能。所有人都在向著這個目標努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