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中新社北京3月16日電 (記者 馬海燕)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16日在北京發布《2016年度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報告》。報告指出,周邊國家中,東南亞國家受眾年均觀看中國電影的數量最多,超2.8部;其次是南亞區域,如印度觀眾年均觀看中國電影2.78部;東亞地區最低,不到2部。
本次調查對象包括俄羅斯、日本、韓國、蒙古、越南、泰國、印度、巴基斯坦等16個周邊國家受眾,回收有效問卷1493份。
調查發現,受訪者青睞的中國電影中,排名前三位的是武俠片、動作片、喜劇片。
受訪者對中餐、長城、茶葉、中醫等認知度較高,對于姚明、張藝謀等當代人物符號認知度較低。
受訪者對中國社會價值觀中,認同度較高的是“愛國情懷”“重視家族代際關系”和“崇尚集體意識”。當觀影超過15部時,受訪者對中國電影蘊含的內在價值理解明顯上升。
通過對各國電影打分發現,排名前三位的是美國電影3.39分,英國電影3.14分、法國電影3.04分,中國電影只有2.66分。報告發布者、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認為,這與歐美電影文化橫掃亞洲有關,其中有歐美電影制作成熟、產業鏈發達等因素,也反映了亞洲國家電影產業的弱勢。
黃會林表示,周邊國家受訪者對觀看中國電影的偏好程度較弱,對中國傳統文化形象認知度較高,對當代文化形象認知度較低。因此,在電影的對外傳播中,應注意當代中國社會形象的塑造。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其他年齡的人群,18歲至34歲的受訪者對中國電影資訊的獲取方式更豐富,更愿意選擇中國電影。所以在中國電影的對外傳播中,影片宣傳發行應更貼合青年人的觀影習慣,多利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渠道。
中國電影國際傳播調研自2011年啟動以來,已連續開展5年,共形成5本年度報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