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過去的幾天里,我們吃的是從河里釣上來的魚和小烏龜,還有樹上采集的無花果和棕櫚樹芯。”
說這話的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的潘孔彬上尉,他和9名戰友從8月27日開始,參加中澳美三方共同舉行的“科瓦里-2015”聯合野外生存訓練。澳方派出的是陸軍的10名官兵,美方則派出了5名陸軍和5名海軍陸戰隊隊員。
訓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三國軍人在達爾文市區的拉拉吉亞兵營進行團隊拓展訓練,讓本不相識的陌生人盡快熟悉起來。潘孔彬說,下飛機后的第一個晚上,參訓人員就打亂國籍,混編成三組,吃住訓練都在一起。
第二階段,參訓人員來到戴利河地區的野外營地。在那里,他們向澳大利亞陸軍的野外生存專家和當地土著人學習如何適應澳大利亞北部炎熱而干旱的自然條件,如何辨識和躲避野生動物,如何取火、狩獵、設陷阱,如何解剖、分割動物……
第三階段,他們被再次打亂分組,在沒有食物和水的條件下野外生存5天,分為內陸地區3天和海濱地區2天。潘孔彬的戰友羅世棟覺得,從內陸到海濱,訓練的轉化讓人適應起來有些困難,而在海邊用海水蒸餾淡水,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潘孔彬則認為,最大的挑戰實際上來自三國軍人不同的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
“比如說,在被蛇咬了,或被野獸追逐的時候該怎么處理,大家的方法都不一樣。不過,通過在一起生活、訓練,兩周下來,大家的技能增長了,也結下了友誼,建立了信任,所以到最后階段,我們每個小組都作為一個隊伍圓滿完成訓練,”他說。
于是,記者看到,剛剛結束訓練走下直升機的三國官兵興奮地互相擁抱在一起,慶祝訓練的結束。雖然還存在一些語言障礙,但借助手勢,大家很快互相理解。
對于中國軍人,共同參訓的澳大利亞女兵艾瑪麗·霍爾不吝溢美之詞。“他們的能力讓我感到非常驚訝。我以前都是用工具搭庇護所,但中國軍人竟然不用釘子、繩子就搭成了。我要把在這里學到的野外生存技能帶回去。”
合作、信任、友誼,是三方公認的“科瓦里”關鍵詞。
觀摩演習的廣州軍區副參謀長韓鵬少將用“一支筷子易折斷,十支筷子折不斷”的中國俗語來說明三軍聯訓的意義。
“希望這種聯訓一直持續下去,書寫三軍友誼的新篇章,”他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