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8月10日,美國弗格森市因“騷亂”和“對居民生命財產的潛在威脅”進入緊急狀態。前一天深夜,紀念一年前遭白人警察射殺的非洲裔青年邁克爾·布朗的示威者和警方發生沖突,一名非洲裔青年遭警察槍擊,傷勢嚴重。
弗格森再度響起的槍聲,以及美國此起彼伏的種族問題,不由得讓人們帶著幾分苦澀與無奈聯想起黑格爾的一句名言: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汲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在歷史中汲取教訓。
邁克爾·布朗之死給美國社會帶來的震蕩非比尋常,在追尋種族平等的漫漫征程中,弗格森已成為一個不可磨滅的印跡。然而,一個年輕生命的殞滅,不足以抹去有著復雜歷史和現實背景的硬傷。
一年來,這個國家似乎一切如舊:在華盛頓,兩名非洲裔青年因為被懷疑偷竊啤酒而被警察擊斃;在佐治亞,23歲的非洲裔青年尼古拉斯·托馬斯因為逃脫罰單而被警察擊斃在車中……美聯社2014年12月報道稱,美國警察每年在執法過程中都至少致死400人,但大多被免予起訴。《華盛頓郵報》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前5個月,美國警察槍擊致死人數已達385人,平均每天死亡人數超過2人。
即便是弗格森,表面的變化并未改變族際關系緊張的底色。白人法官和警察局長相繼辭職,并由非洲裔出任,市政委員會選舉中非洲裔席位增至總席位一半……但當地民眾仍然認為,臨時更換部分官員的舉措“流于表面”。在市民達拉·阿什比看來:“一場颶風正向這座城市進發。我們不知道(風力)是一級還是五級。”
應激反應不過是止血的繃帶,遠非治愈內傷的良藥。只有充分的經濟和社會權利保障,人人生而平等才能不再是寫在紙面上的理念,針對少數族裔的系統性歧視才可能得以消除。
警察執法過程中的“種族定性”、審判過程中的“偏袒傾向”固然是矛盾焦點,更深層次的問題還是少數族裔能否獲得平等的教育、就業機會,進而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公共事務,減弱其政治參與挫敗感。在紐約前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看來,巴爾的摩和弗格森的騷亂,反映出長期以來民眾因貧困和缺乏經濟流動性產生的失望。
美國大選拉開帷幕之際,弗格森再次響起的槍聲牽動廣大選民和政治家們的敏感神經。“是生存,還是毀滅?”哈姆雷特之問似乎有些扎眼,但面對沉疴頑疾,刮骨療毒的決絕卻是必不可少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