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真人秀(也稱真人實境秀、真實電視,reality television)一般是指以電視傳媒為介質,通過舉辦某一類別的比賽活動,以從多名參賽者中選取最終獲勝者為目的,同時有著豐富的獎品,可以獲得廣泛的經濟效益的電視節目。
流于形式,原創力低下
本土的真人秀節目原創力低下,并非危言聳聽, 節目主要是對國外成功節目的借鑒和模仿:從經《幸存者》啟蒙而策劃出的《生存大挑戰》系列的野外生存類真人秀開始,我們的真人秀創作就走上了一條以借鑒、模仿為本的道路。比如:中央電視臺的游戲博彩節目《幸運52》基本上是英國的同名版本;益智類節目《開心辭典》則來自英國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 再看地方臺:廣東電視臺的《生存大挑戰》與CBS的《生存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翻版自FOX的《美國偶像》……


基于為在傳統文化和道德倫理標準教化下成長的中國觀眾接受心理的考慮,規避是我國真人秀的重要任務。于是國內的真人秀節目形態與西方呈逆向發展:西方室內節目是人性大暴露,國內則全體走進大自然。《走進香格里拉》將重點放在行走與探險,與天地斗而不與人斗,雖名為真人秀(www.zhenrx.com)卻像一部紀實專題片;拷貝自《閣樓故事》的《完美假期》則在極力淡化窺私色彩的同時,加入了 社會 學家的訪談,將一檔純娛樂節目硬生生做成了一檔“探究中國社會轉型期間的新型人際關系”的準紀錄片—道德與文化就這樣成為真人秀本土化的鐐銬。在“2003中國真人秀論壇”的討論中,央視總編室 研究處的王甫博士提出了有趣的問題:非真人節目,比如電視劇,可以有很壞的人物和行為,真人秀里為什么就不能有?很顯然,不能有的原因是因為中國電視人對本土受眾的判斷存在兩個基本誤會,第一是觀眾尚不了解真人秀這種娛樂形式,觀眾群還有待培養:第二是,觀眾對歐美真人秀的內容的接受度比較低。可以說,這兩個誤會都是由于對真人秀的收視群把握不夠準確。
揮之不去的紀錄片情意結
中國電視人不遺余力淡化真人秀的娛樂色彩,固然有出于對中西文化差異的考量,但充溢于心中的紀錄片情意結,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因此,我們常常看到扣人心弦的“原版”真人秀被克隆成一檔有“中國特色” 的民俗紀錄片—如央視的真人秀《金蘋果》常將外景選擇在一些比較有“文化意蘊”的古鎮,然后玩一些諸如跟老鄉學做風箏、穿越南北古城、制備豆腐宴等游戲,并在節目中穿插對古鎮文化的探詢等內容。維漢文化傳播公司總經理、《走入香格里拉》的策劃人陳強曾表達過對本土真人秀在深度上有所成就的期望:“《走入香格里拉》與《幸存者》也不同。后者只是一種非常程式化的游戲,而我們還想把社會學與人類學標本融合進來。”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