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國人對于“國學大師”的推崇,幾近狂熱。不僅是熱愛“國學”的普通民眾,認為讀“國學”能粉飾與人交際時的談資。大批“國學班”的成立,也讓院長賺足了政商屆人士的金錢。成千上萬本關于國學大師的著作不停問世,美其名曰弘揚國學大師的偉大精神。可以說,國學大師背后的商人們正通過“國學”這個借口,念著自己的生意經。本文將針對近期出版的《南懷瑾的商業智慧》進一步剖析商人們為何選擇與“國學大師”共進退。 出版界尤其看重“實業興國”的國學大師 民國四大國學大師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現代國學大師則屬季羨林、錢穆、饒宗頤、南懷瑾、章太炎最為人熟知。當然,國學大師們的聲名遠播離不開他們在各個領域的成就的展示,學術的見解等。但重要的一點卻是國學大師們的文化影響與出版業的興起不無關聯。可以說,國學大師們的各種學術著作,各種文化傳播過程中的見解,正是通過書籍樹立起了國學大師們在國人心中的地位。而近年來出版界對于國學大師則更多的偏愛于梁啟超、季羨林和南懷瑾了。 出版界為何看中此三人?歷史書中著筆近現代歷史時,免不了提到“實業興國”幾字。而此三人正是當中的佼佼者。近年來,出版界對于國學大師們的挖掘,從中國文化的研究與傳揚,到政治上對歷史的影響,以及經濟上作出的貢獻等諸多方面。“諸如有關梁啟超的著作達到460多本,描述季羨林的書籍也達到了570多本。相較這兩人,目前南師的著作只有300余本而已,在數量上來看,南懷瑾似乎更有挖掘空間。”供職于出版社的閆國棟向記者如此分析。 搜索書籍目錄,也唯有南懷瑾還尚未涉及對經濟學的分類。眾所周知,國學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大師,不僅僅靠他在傳揚儒釋道等傳統文化上的貢獻,南懷瑾在成為大師之前,就首先是個想要通過企業實現生產支持抗戰的商人。 溫州人被世界公認為“東方猶太人”,就是對溫州人勤勞致富的肯定。“南懷瑾正是這樣的溫州人。中國的商脈和文脈往往就內含于這些世代崇文重商的家族之中。”資深出版人閆國棟說,“南懷瑾作為國學大師,出版界對于他的挖掘目前還只集中在他的學術著作以及他的演講等上了。其實,南師在商業上的成就更讓人欽佩。” 出版社告訴你:國學大師也是商人 《南懷瑾的商業智慧》一書對南懷瑾組織實施金溫鐵路的修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本書作者提到南懷瑾作為秘密信使溝通了臺灣與大陸的關系。也通過自己的人脈引進外資,集結人力物力,修建了鐵路。 可以想到,南懷瑾正是通過在弘揚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樹立起了自己的道德高地,從而打通了人脈,得到了商界人士的支持。“我的同鄉后學林宏偉先生以南師20世界90年代倡導修建家鄉金溫鐵路為案例,結合南師面向工商界的精彩演講,以及向工商界推薦的歷史人物和經典讀本等材料,編寫了具有獨特視角的《南懷瑾的商業智慧》一書。”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的周瑞金認為此書內容豐富,材料翔實,語言生動,清晰可讀。 “我不排斥書籍越來越多,但是我比較注重質量。”對于出版商不斷的出版對一個人的研究時,讀者甘華英認為,“只要書里的內容確實與眾不同,我不在乎出版商賺了我更多的錢。” 相較于多買一本書,而市民林杰對到底要不要報名“國學班”就比較謹慎。“我聽說國學對事業有幫助,當時就頭腦一熱去聽了一個免費的講座。”可是他最后打消了報班這個念頭。曾有報道指出,國學班就是時髦的奢侈品。林杰非常贊同,“我覺得還是多看看書才是王道。很多國學大師的理念都在書里。” 盡管社會各界對“國學大師”的價值挖掘推陳出新,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各個層面進行剖析,讓大師背后的商人們賺的盆滿缽滿,但有一點也值得肯定,那就是商人們在賺“國學熱”的錢時,進一步推廣了“國學”,也進一步肯定了大師們的貢獻。

書名:南懷瑾的商業智慧/作者:林宏偉/出版社:臺海出版社/定價:36.0元 作者簡介: 林宏偉,資深傳媒人,20世紀60年代出生于浙江溫州,曾在浙江省樂清市政府、溫州市交通局、新華社浙江分社、西泠印社、中華工商時報、國務院參事室等單位工作,編著出版有《中國共產黨歷史畫典》等書。 內容簡介: 《南懷瑾的商業智慧》一書作者林宏偉是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溫州同鄉,先后在溫州樂清市政府、溫州市交通局、新華社浙江分社、中華工商時報和國務院參事室等單位工作。該書以南懷瑾先生20世紀60年代倡導建設金溫鐵路為案例,結合他面向商界的精彩演講,推薦的圖書和人物介紹,以及海內外商界精英的南懷瑾情結,全面詳盡地講述南懷瑾的另一種智慧,非同一般的東方商業智慧。(鼎道Media)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