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俄羅斯戰略火箭兵司令卡拉卡耶夫上將12月17日稱,俄戰略核力量必須擁有約1500枚核彈頭,以便與美國保持戰略平衡。這既是對俄戰略導彈部隊成立54周年的“嘉勉”之詞,也是對16日國防部宣布在加里寧格勒州部署“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的“策應”。
近年來,北約東擴、東歐反導系統的強化,使俄戰略空間不斷被壓縮,戰略平衡逐步被打破。為此,俄近期在楔入歐盟的“飛地”部署戰力強大的導彈系統,北約在東歐精心打造的反導系統遂大打折扣;作為北約“盟主”,美國更是如鯁在喉、如芒在背。有專家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俄仍將占據和保持這一優勢。
俄執利“矛”對抗北約“盾”
作為俄軍“殺手锏”武器之一,“伊斯坎德爾”是俄軍最先進的戰役戰術導彈系統。此次在處于東歐地區的俄羅斯加里寧格勒部署,其優勢盡顯。
一是作戰能力強。“伊斯坎德爾”導彈采用慣性、衛星導航和景象匹配等多種制導方式,配備有集束式、穿甲式、破片殺傷式等多種類型的戰斗部,可高精度有效摧毀各種不同類型目標,毀傷威力大。不僅如此,該導彈可借助通過空間、空中及地面偵查平臺獲取目標信息,通過機動部署可在不同地域、溫度、光線條件下發射,作戰使用范圍廣。最令北約不安的是,該導彈具有一定的隱身性和飛行機動性,可突破當今世界上所有反導系統。因此,美在東歐部署的“愛國者”在其面前成了“擺設”,根本無力對其進行攔截。從2005年起,俄陸軍開始裝備該型導彈。2010年,俄組建了第一支完全裝備“伊斯坎德爾”導彈的導彈旅。專家預計,到2015年,俄軍將裝備5個同樣的導彈旅,配備導彈約100枚。
二是位置獨特。加里寧格勒作為俄楔入歐盟的一塊“飛地”,南鄰波蘭,隔波羅的海西望德國,東北部及東部與立陶宛接壤,距波蘭首都華沙400千米,距美在波蘭的貝斯基德導彈基地僅300多千米,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俄在此部署“伊斯坎德爾”導彈,華沙和貝斯基德基地均在其射程范圍內。俄羅斯軍事科學院院士彼得羅夫斯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俄此舉不會像部署“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招人耳目”,也不容易造成歐洲局勢失控,但能隨時使美國部署在波蘭的反導系統失效。更重要的是,該導彈還可改裝核彈頭,從而大大提高了威懾效果。
三是符合國際法。俄導彈雖深入北約“腹地”,但北約也無可奈何。無論加里寧格勒楔入歐盟有多深,它畢竟是在俄自己的領土上,不在反導條約等約束范圍內。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柯納申科夫16日表示,俄此舉并不違反任何國際條約及協定。即使心懷不滿與擔憂的拉脫維亞,也公開承認俄此舉“合法”。因此,俄既能有效發揮威懾作用,又不受國際法約束。
俄應對北約走向“成熟”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副所長奧斯特洛夫斯基告訴本報記者,加里寧格勒位置雖然如此優越,且系俄重要軍事基地和波羅的海艦隊總部所在地,但過去幾十年來,俄一直遵循美蘇1987年簽訂的兩國應銷毀中程和中短程導彈《中導條約》,未在此部署任何射程的導彈。但樹欲靜而風不止,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頻頻打壓,步步緊逼,俄不得不反擊。奧斯特洛夫斯基認為,俄部署導彈,實際上是幾十年來俄美數度交鋒的冰山一角,也是俄不斷反思、走向成熟的標志,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94年至2007年,俄對北約東擴計劃反應“過度”。北約東擴極大地刺激了俄敏感神經,俄遂將傳統“殺手锏”導彈“奧卡”復活,并將其重新命名為“伊斯坎德爾”。針對美國步步緊逼的東歐反導和北約東擴形勢,俄曾威脅單方面退出《中導條約》,表示要對波蘭和捷克的反導設施實施核打擊。
第二階段是2008年至2009年,俄對北約一度心存幻想。2008年11月,俄提議,若美廢止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俄將不在加里寧格勒部署“伊斯坎德爾”導彈。2009年9月17日,美宣布放棄上述計劃,轉向發展以“宙斯盾”海基反導系統為基礎的新型歐洲反導計劃。兩天后,俄因“潛在威脅得到消除”而兌現承諾。
第三階段是2010年以來,俄逐步走向“成熟”。2010年11月,北約28個國家領導人在葡萄牙里斯本峰會上決定建立覆蓋歐洲的反導系統,名為“應對來自伊朗的導彈威脅”,而實為降低俄核威懾力并破壞俄美戰略平衡。3年來,北約我行我素,俄美雙方多次談判未果。俄羅斯政治研究中心信息計劃部主任巴克利茨基告訴本報記者,近日伊朗核問題的峰回路轉,北約反導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俄遂于12月4日提議北約就此放棄反導計劃。但美對俄的要求置之不理,稱該系統應對的是導彈威脅而非核武器,不會就此改變。俄羅斯拋棄幻想,遂采取了一系列反擊動作。
暫不會嚴重影響美俄關系
當前的“導彈事件”先由德國《圖片報》本月15日報道引起,此后發生了連鎖反應。莫斯科卡內基研究中心主任特列寧告訴本報記者,德國報紙公布這一消息的動機昭然若揭,就是讓冷戰結束后忘記“威脅”的歐洲民眾警覺來自俄的威脅;公布的時機更是充滿玄機,與歐盟和俄在烏克蘭地緣政治方向上的緊張關系相“巧合”。
但短期內“導彈事件”不會對美俄關系造成太大影響。俄羅斯社會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葉夫謝耶夫告訴本報記者,北約無法立即做出反應,俄有權在自己領土上部署軍事系統,并未違反《歐洲常規武器力量條約》。葉夫謝耶夫認為,俄部署導彈本質上是一種威懾,而威懾如同迎面開來的兩輛列車,到一定距離自然會剎車。無論是美國還是東歐國家,目前都表示將會與俄在北約和歐盟層面進行協商;俄也從未發誓把路堵死。(記者 林雪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