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已經關掉電源的iPad會成為特工們的竊聽利器?不管你信不信,英國政府看來非常相信這種很像間諜小說中才有的高科技。據英國《每日郵報》4日報道,英國認為,中國和俄羅斯等國的特工已經具有通過木馬病毒將手機和平板電腦變為竊聽工具的能力,為此,首相府嚴禁內閣會議期間攜帶手機或平板電腦入內。報道還稱,英國外交大臣黑格說,他確信中國為竊聽他的手機“曾煞費苦心”。自斯諾登開始揭發美國全世界搞竊聽起,中國好久沒有被西方放到“被告席”上了。與美國和它的幾個小伙伴聯手監視全球鬧出的大風暴相比,只剩下聳動噱頭的“中國黑客威脅論”現在難以在美英之外引起共鳴,但它卻讓美國監聽丑聞這趟池渾水越攪越渾——4日,一直抱怨遭美國監聽的巴西爆出曾對俄羅斯等國進行監視。“天下烏鴉一般黑”成為深陷泥潭的美國和英國僅有的幾個蒼白的辯解理由,不過,《紐約時報》5日的文章稱,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克拉珀一直稱別國向美國提出的抗議是“厚顏無恥的虛偽表現”,因為那些國家也都進行間諜活動,但他最近承認,就規模而言,美國的監控“與別國大為不同”。
“這就是賊喊捉賊”,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沈逸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有能力對世界進行監聽的是英美,而且英美不用通過所謂的病毒程序來監聽手機,它只需要跟谷歌等公司合作,直接截取數據就行。實際上,谷歌公司安卓系統從舊版本到最新版本,從未堵住安全上的漏洞。這值得人們深思。
5日,有關美英監聽的猛料還在不斷爆出。“看一下,誰在這里竊聽!”德國《圖片報》5日以此為題報道說,英國駐德國柏林大使館成了一個監聽點。文章還刊登一張圖片,位于柏林心臟地帶的英國和美國大使館毗鄰而立。兩個大使館頂部被紅筆圈了出來。該報解釋說,這就是英美的監聽站,這里距離默克爾的總理府只有800米。
英國《獨立報》報道稱,斯諾登曝光的文件顯示,英國情報機構在德國聯邦議院和德國總理辦公室附近運營著一個“電子監控站”網絡。報道稱,英國在德國議會及默克爾辦公室附近運營著自己的秘密監聽站,該監聽站使用的是大使館屋頂的高科技設備。監聽行動由英國同美國及其他重要伙伴國一道實施。
美國《紐約時報》日前披露的內部文件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將中國、韓國、日本都列為重點監控國家。該文件列舉了影響美國國家利益的反恐、國土安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16個優先領域。中國在很多領域都名列第一,日本主要被監視的領域為“戰略科技”、“外交政策”、“經濟的安定與影響”,而韓國則在“外交政策”、“情報機關活動”、“美軍駐扎地區”、“戰略科技”等領域被重點監控。
韓國和日本5日對此作出不同反應。韓國政府要求美方解釋,韓國外交部發言人趙泰永說,政府已向美方表示了憂慮,并要求美方對此做出詳細解釋和采取迅速措施。目前政府正等待美方答復。韓國媒體5日紛紛用“震驚”來形容此事,并批評美國監聽“無底線”。《韓民族新聞》5日發表社論稱,通過此次事件,美國將本國利益置于優先位置、情報活動不分敵我的嘴臉暴露無遺。社論要求美國就非法情報搜集活動對韓國說清楚,并對此進行道歉。
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5日則表示,他不相信有關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與監控日本的報道,“報道只是報道而已”。日本自由記者冷泉彰彥通過美國《新聞周刊》的日語博客稱,日本政府知道已遭美國監聽,卻絲毫不表示憤怒,真不可思議。日本《讀賣新聞》早前的社論稱,如果抑制美國竊聽行為的話,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展開獨自情報戰的國家就會漁翁得利,恐怖分子也可能獲益。
巴西《圣保羅頁報》4日稱,巴西情報局在2003年至2004年期間監視了包括俄羅斯、伊朗和伊拉克外交官在內的外國官員。對此,巴西情報局強調,國家情報機關是按巴西法律行事,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利益。俄《觀點報》5日就此評論說,此前巴西總統曾對美國監聽行為表示嚴重不滿,德國與巴西還共同向聯合國提交有關反對大規模監控的決議草案。現在媒體披露巴西也搞監聽的消息,是為了動搖巴西對美國強硬立場,“這可能是一個陰謀”。
韓國《東亞日報》5日的社論稱,美國的監聽從另一方面凸顯了各國情報機構間諜戰的嚴峻現實。現在人類社會已經到了坐在辦公室說話的聲音可以通過玻璃震動被監聽、飛過的昆蟲可能就是高性能竊聽裝置的時代。在這場全球竊聽大戰中,并沒有什么盟國和敵國的區別。
更多分析認為,雖然不少國家也搞監聽,但美國的做法更沒有底線。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李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國家為了反恐和反間諜,依法取得授權對特定對象進行監聽,這是正常的合法行為。但美國這種對全球和別國首腦進行長期的、全面的監控,完全是侵害別國主權的行為,是非法的。此外,目前世界上有確鑿證據監聽別國的只有美國和它的伙伴。
“有關他國對美國也監聽的說法是一種蠱惑。只有美國創建了全球性的監聽系統,任何其他國家均沒有設立這樣的目標。”俄國家杜馬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普什科夫在微博中如此評價美國。
《紐約時報》5日文章的開頭以一個故事表現美國監聽的夸張:今年4月,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造訪白宮,跟奧巴馬討論了敘利亞的化學武器、巴以和平談判,以及氣候變化問題。這是一次親切友好的例行交流。美國國家安全局仍然提前開展工作,竊取了潘基文在這次會晤中的談話要點,之后還將此事作為“行動亮點”在每周的內部工作匯報表上大加炫耀。就算奧巴馬看到國家安全局那條無關緊要的提示,也很難想象這能給他在一場友好交談中提供何種優勢。
《紐約時報》稱,數以千計的機密文件勾勒出國家安全局“電子雜食動物”的形象,它擁有驚人的能力,可以在世界各地進行監聽、實施黑客攻擊,竊取各國政府和其他目標的秘密。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克拉珀最近也不得不承認:“毫無疑問,從實力來看,我們可能會讓地球上其他所有機構相形見絀。”(環球時報駐英國、德國、韓國、日本特約記者紀雙城孫微青木王剛藍雅歌環球時報記者郭孝偉柳直)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