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成就卓著卻被批浪費巨資 忽略民生
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計劃在11月5日發射印度首個火星軌道探測器“Mangalyaan”。“Mangalyaan”探測器由印度太空研究組織研發,耗資大約1億美元,預計發射升空后飛行300天抵達火星,收集火星相關數據。
如果“Mangalyaan”探測器順利升空,這將是亞洲國家發射的首個火星探測器,而印度ISRO也將成為繼美國、歐盟和俄羅斯后第四個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的航天機構。 (熙怡)
摩拳擦掌要跨“巨大一步”
本報訊 在2012年8月的印度獨立紀念日上,印度總理辛格宣布印度將向火星發射探測器,并將該計劃稱為印度科學上的“巨大一步”。據英國媒體26日報道,目前,印度的火星探測器發射計劃已經進入最后準備階段。
印度的火星探測器被命名為“Mangalyaan”,在印度語中意為“火星飛船”。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預計探測器將在2014年9月底到達火星,環繞火星飛行,收集火星相關數據。
印度方面計劃利用“Mangalyaan”探測器上的分光儀探尋火星上是否存在甲烷,科學家認為甲烷可能隱藏著火星曾經擁有或可能依然擁有生命的線索。
按照原定計劃,ISRO最早在10月28日發射“Mangalyaan”探測器。但是,由于太平洋上空天氣惡劣,ISRO不得不將發射計劃推遲至少一個星期。按照最新計劃,“Mangalyaan”探測器的發射機會窗口持續到11月19日。
印度的首次火星探測器發射將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起點:ISRO的極軌衛星運載火箭無法產生足夠的推力將“Mangalyaan”探測器直接送入火星軌道,因此,探測器從印度南部的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升空后,將在環繞地球軌道上搖擺,直到獲得足夠的速率彈向合適的軌道。
閃電速度建造探測器
目前,美、俄、歐洲、日和中國都已開展火星探測項目。若能成功將探測器送入環火星的預定軌道,將是印度憑借自身力量的勝利。在過去的5年,全球45個火星任務中大約有三分之一遭遇失敗。
ISRO在短短15個月內建造了該探測器。有分析將印度閃電般迅速地完成任務視為該國與中、日等國家爭奪亞洲太空探索領先地位的最新動作。
印度在2012財年中為火星探測器計劃追加12.25億盧比,使得原本計劃在2016年至2018年才進行的計劃得以提前實施。分析稱,由于中國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沒有成功進入地火軌道,所以,印度這次在火星探測器方面存在趕超中國的可能。
不過,ISRO衛星中心主任史瓦庫馬9月接受采訪時強調“未同任何國家比賽”。他說,“Mangalyaan是在快速取得進展”,以便利用良好的發射條件。
多個太空項目上馬
印度航天工業在世界航天強國的光芒下一直不引人注目。在亞洲,中國不但進行了多次載人航天發射,還正計劃組建自己的空間站。日本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印度航天近年來“異軍突起”,不但發射了地球衛星探測器,還即將發射非地行星探測器。盡管印度并沒有成功進行載人航天試驗,但是近年來其航天工業的目標已不僅局限于在大氣層外的近地空間,還擴大到地球衛星甚至太陽系內其他行星的階段。2008年10月,印度耗資近1億美元,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還計劃在2016年前把首名宇航員送入太空。
2013年,印度開展了多個太空項目,包括發射首個火星探測項目和首顆導航衛星。首顆導航衛星已在今年7月1日成功發射升空。據印度國家科學院今年4月發布的報告中,2013年至2014年,印度將完成11次發射任務;而在2009到2013年的4年中,印度只完成了第81次至第103次,共計24次任務,這意味著今年印度將完成的發射任務達到過去四年總和的一半。
質疑
耗巨資不合時宜
曾出版探討印度太空事業一書《目的地月球》的印度新德里電視臺科學編輯帕拉瓦·巴格拉表示,印度民眾對火星探測項目傾注了很大的熱情和關注。“如果發射成功,印度民眾認為這是國家的驕傲。”巴格拉說。
雖然太空項目一直是印度引以為豪的成就之一,不過同時也在國內引起部分爭議。一些批評人士認為,印度貧困問題嚴重,基礎設施落后,耗費巨資發展空間項目不合時宜。
面對這些質疑,巴格拉持不同意見。“你不能指望這1億美元就能幫助數百萬印度民眾脫貧。”巴格拉說。
“印度脫貧慈善行動救助”負責人桑迪普·查拉認為,印度雖然有很多民眾依然屬于貧困人口,但這和國家發展太空探索并不是一個直接的矛盾關系。
“在新科技包括太空科技上的投資是帶動印度整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關鍵在于應用好科技上的突破造福民眾。”查拉說。
印度首個火星軌道探測器“Mangalyaan”是一個無人駕駛的軌道飛行器,外層覆蓋著金色反光箔,探測器的尺寸與一個標準冰箱差不多,它將攜帶4臺研究設備和1架照相機。
支持
良性競爭 推動亞洲進步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安德魯·柯提思分析稱,研發衛星和發射裝置目前已經成為一門能帶來巨額利潤的大生意。印度方面也指望在太空探索取得的成就能給國家帶來經濟利益。“他們可以向世界展示他們的發射技術,以后可以幫助其他國家和機構發射,換取經濟酬勞。此外,這也能令印度在各國太空探索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中國、印度和日本在太空探索方面正在你追我趕。這種競爭可促進亞洲國家之間在太空探索項目上的良性競爭和合作,推動亞洲太空探索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柯提思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