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作者:李晶
由于行情不好,原本保持了多年的晚飯后翻股票的習慣慢慢被網游所取代,小張百無聊賴地吐著煙圈,緊盯著屏幕的眼神毫無生氣。
張偉平,某外資行客戶經理,大盤又開始地連跌,讓滿倉的他心情有些郁悶。這一刻,時間定格在2013年6月17日20:25。
“鈴”,刺耳的電話鈴聲打破了此刻的平靜,“這下有戲了,匯金果然又出手了,我就說嘛,匯金不會只增持光大和新華保險(24.52,-0.19,-0.77%)的嘛!”電話那頭股友的聲音顯得有些激動。
掛掉電話,張偉平趕緊打開網站,四大行的公告全文一字不落:匯金6月13日增持工行1932.14萬股、中行1846.58萬股、建行2449.04萬股、農行4293.49萬股,由此,前者持有各自股權占比分別提升至35.4647%、67.7365%、57.23%和40.24%。
“雖然增持得不多,但好歹也是個開始,明天大盤應該會不錯吧。”張偉平心里默念著。
但第二天,結果還是讓他失望了:滬指上漲3.07點,微漲0.14%。
盯著收盤后的走勢,張偉平輕搖著腦袋,一臉茫然。
需要指出的是,這已是匯金對國有四大行的第五輪增持。
每每在A股市場的危機時刻,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家意志的匯金總能發(fā)出聲音,它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如何看待它的定位,其決策流程是怎樣的?此次,我們試圖撥開他神秘的面紗。
最神秘的國家隊
“匯金在我個人看來,就是國務院維護金融穩(wěn)定、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一個"工具性"公司。”上海某大型私募的投資總監(jiān)對理財周報表示。在他看來,匯金的主要職責先是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然后才是向市場傳遞信號。
他認為,匯金公司的最大作用是通過金融市場,實現盈利,促進國有金融股權的增值。
“因此,匯金公司的特點概括起來說,就是一家形式非常特殊、行動直接服從國務院、目的又是以盈利為主的金融投資公司。”
“匯金給我的印象非常簡單。”滬上某券商客戶資管部總經理表示,“主要就三點:其一,匯金就是國務院的出資人代表;其次,主要持有大型金融企業(yè)股權;第三,就是對國有資產負有保值增值的責任。”
與市場整體相同,在投資圈大多數人士看來,匯金的具體操作代表的就是管理層的聲音,也是向市場釋放的信號。
“每次當市場出現暴跌的時候,匯金都是作為一個穩(wěn)定器進入到市場,通過他們的公開操作,來穩(wěn)定整個投資者的信心,大家都是這么理解的。”北京某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稱。
“不過,我個人覺得,對匯金的增持,也不要過分地看重,我對他的定位是市場情緒的穩(wěn)定劑,它每次的量,對市場無論是當天的成交額還是市場總量來講,起不到什么作用,也就是穩(wěn)定下情緒。”
學者方面則從成立背景來詮釋匯金的功能。
“匯金公司的成立背景有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中國國有銀行改革的需要,這是最主要的,也是匯金存在的價值所在。這些年以來國有銀行改革成效顯著,匯金功不可沒。”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張震對理財周報表示。
匯金的增持決策如何作出的,決策的依據是什么,這對于市場投資者來說非常關注。但理財周報從受訪的投資圈人士處獲得信息卻是知之甚少或者干脆一無所知。
而從接近匯金的一內部人士大概描述為,決策依據是雙向的,即匯金自身有做出增持決策的權力,并不是像有外界傳說的增持只有國務院相關領導才能決策。
與此同時,在市場相應敏感或者關鍵的時機,相關領導會提出增持意見,匯金此時會遵照執(zhí)行。
不過,匯金內部的增持依據以及具體決策流程如何,目前仍不得而知。
值得注意的,除了匯金以外,社;鸬囊慌e一動,往往也被市場貼上了國家隊的“標簽”。
對此,張震表示,二者比較,社;鸬倪\作肯定是相對更加市場化一些,其有獨特的決策體系,而匯金則是由政府部門作出的決策。
與此同時,社保運作的還是老百姓的錢,而匯金是國家的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匯金“救市”的影響和意義會更大些。
愈發(fā)無力的增持
之所以市場各方對匯金的出手,都給予“救市”的評價,源自歷次匯金對四大行的增持時點都是在以往大盤處于相對較弱的敏感時期。
匯金的第一輪增持從2008年9月23日至2009年9月27日。一年內累計購入三大行近5億股A股,其中購入工行股票最多,為2.81億股。
2008年9月19日,匯金首度宣布將開始增持工農中建四大行股票,當時的市場背景是大盤見頂6124點之后一路向下,在狂瀉近1年之后跌破2000點之時,當時市場環(huán)境極度虛弱。
消息公布當日滬指暴漲9.46%,兩市幾乎所有股票漲停。
不過,當日大盤暴漲更大程度上還是“單邊征收印花稅”這個重磅利好的因素。因而隨后大盤開始又一輪殺跌,工行、建行和中行股票也同大盤走勢一致,直到當年10月底才重新上漲。
第二輪增持是2009年9月份至2010年10月12日,一年增持三大行5133.8萬股,也是幾輪增持以來數量最少的一次。發(fā)生背景是上一年的組合性利好發(fā)揮效應后,大盤從1600多點一路上漲到3500點,增長了一倍多,從而激發(fā)了市場“牛市重來”的想象。
不過之后大幅調整再度跌到2700點附近,跌幅已達22%。所以,現在回頭看當時匯金的出手,也許是源自管理層想真正讓牛市再度歸來的美好愿景。
與第一次不同,匯金此次是先增持后宣布,從工中建三大行當年的三季報看,實際匯金9月底已經實施增持。2009年10月9日宣布增持消息當日,大盤上漲4.76%。工行和中行隨后走出一波上漲行情。
第三輪增持是2011年10月10日至2012年10月9日,一年合計增持四大行9.67億股。2011年10月10日,匯金宣布為穩(wěn)定國有商業(yè)銀行股價,從當日起再度開始增持四大行股票。
但此后大盤在一個月的上漲后一路下探到2132點。工行、建行、農行和中行自當年10月11日至年底走出了一波過山車式的行情,經歷了區(qū)間大幅波動。
第四輪增持是2012年10月10日至2013年4月9日,增持四大行8.4億股。匯金公告稱在2012年的10月10日起已在二級市場自主購入工、農、中、建四行股票,并繼續(xù)進行相關市場操作,但大盤隨后又經歷了一輪深度調整,直到2012年12月4日見到1949點的低點。但工農中建四大行的走勢卻強于大盤,從匯金增持開始即啟動上漲行情。
有市場分析人士對理財周報總結稱,從匯金出手的效果來看,匯金增持四大行利好股市,能夠縮小下跌趨勢的時間和空間,但不是馬上見底;從歷史趨勢來看,匯金增持對大盤的刺激效應在不斷減弱。
而最近幾年來,“匯金增持一次,創(chuàng)一次新低”。
無論前幾次增持對市場的即時效果如何,此次匯金出手增持四大行,6月18日當天滬指僅上漲3.07點、漲幅僅0.14%卻是不爭的事實,而前一日(6月17日)公布增持新華保險和光大銀行[微博](2.87,-0.02,-0.69%)消息的當天,滬指甚至還微跌0.27%。
顯然,在當前市場資金奇缺的大背景下,市場對匯金增持作出了最“麻木”的回應。
事實上,在以往的四次增持宣布后,市場對所謂“國家隊”入市的熱情已經一波弱似一波。
上海的一位基金投資總監(jiān)認為,相同政策的邊際效用在逐漸遞減,目前市場面臨的環(huán)境與以往也有很大的不同,匯金的增持難以再被市場賦予“救市”的神圣使命。
齊魯證券分析師劉保民則認為,四大行近期都將啟動2012年度利潤分配股權登記,匯金在短時間內將獲得可觀分紅,匯金在此輪增持的時間點選擇上可謂“用心良苦”。
4400億分紅用途揭秘
匯金的主要職能是對國有重點金融企業(yè)進行股權投資,以出資額為限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金融企業(yè)行使出資人權利和履行出資人義務。
但我們不要忘記,它還承擔著另外一項重要職能,即實現國有金融資產保值增值。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比匯金在四大行通過分紅回收的投資收益來看,盡管歷次增持還是想要提振市場人氣,但并沒有所謂的下血本也在情理之中。
上述基金投資總監(jiān)指出,由于短期無再融資壓力,匯金此次增持“心不慌”,但從匯金從所控股銀行取得的分紅收益與它歷次增持投入的資金進行比較來看,總體增持動用的資金的確微不足道。
理財周報根據2008年到2012年四大行分紅派息實施情況統計,匯金五年間從四大行獲得分紅資金共計約為4408.72億元(未考慮本輪增持股份)。
其中,從中行獲得分紅資金約為1294.72億元;從工行獲得分紅資金約為1156.37億元;從建行獲得的分紅資金約為1511.68億元;從農行獲得分紅資金約為445.95億元。
對于4400億元分紅的具體使用上,上述接近匯金的內部人士透露,一部分是定期上繳用于支付財政部曾經發(fā)行特別國債的利息,上繳時間為一年三次,分別是年初、年中、年末;而分紅超過特別國債利息部分則留存匯金,這部分留存資金的主要用途除了為繼續(xù)增持子公司股權做準備外,一部分用于銀行存款和理財(目前理財暫時停了),其余部分是通過工行丙類賬戶投資債券。
理財周報根據匯金五輪增持時間四大行的大致股價及期間所增持的股份數簡單計算,五輪增持匯金動用資金總計約88.01億元。其中,第一輪15.78億元;第二輪1.9億元;第三輪34.81億元;第四輪31.92億元;第五輪3.6億元。
從分紅及增持動用資金對比可看出,五輪增持下來,匯金動用的資金占比5年來獲得的分紅僅為2%。
爭議十年懸而未解
長久以來,業(yè)內專家對匯金就不乏爭議和質疑,而討論最多、質疑聲最大的,無疑就是其動用外匯儲備合法性的問題。
比如2003年,匯金在成立之初為補充中行、建行以及工行的資本金,在沒有法律依據的基礎上“動用”了45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資產進行注資,這一行為的合法與否至今仍有爭議。按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規(guī)則》的規(guī)定,由匯金公司注資的上述銀行均不適合上市,因此還曾一度影響到上述銀行的H股發(fā)行。
“現行法律條文的確找不到明確授權央行或外匯管理局以外的其他任何機構有權從事外匯儲備資產的經營管理活動,這意味著匯金并沒有充足的法律理由獲得國家外匯資產的經營權。在法律尚未修改之前,無論以何種形式將國家外匯資產授權匯金經營都可能存在合法性的問題。”張震對理財周報表示。
據張震介紹,就這一問題,遭到了國內專家學者的普遍質疑,而在程序上吳敬璉及曾任職央行、現任人大財經委副主任的吳曉靈都曾統一過思路來解決,認為匯金應取得人大財經委的授權,但不知何故一直未能成行。
另外,上述銀行H股上市后,作為大股東的匯金自身定位不清,對海外投資者提出的“匯金公司與銀行業(yè)務是否有競爭性”這一問題的質疑,也難以做出明確的解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