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保險已漸入尋常百姓家。這個原本為消費者提供保障的朝陽行業,卻因為粗放式經營模式所導致的種種誘導、誤導現象,而受到質疑。記者直擊市場一線,探訪保險市場那些不為人知的銷售陷阱。 東方今報記者 李春曉
理財答謝會幌子
張大媽最近收到一份“高級客戶理財答謝會邀請函”,幾個字背后詳細闡述的多重抽獎驚喜環節,更是引起了她的興致。天上掉餡餅?她欣然前往。去了才知道,原來不是免費送驚喜。“是某保險公司的產品說明會,向我們推銷保險呢,只有當場簽單買保險的人,才有資格參加抽獎”。
張大媽遭遇的事例,并非個案。類似的理財答謝會邀請函,實際上就是保險公司召開的產品說明會,業內俗稱“產說會”。產說會,顧名思義是指保險公司集中對客戶講解特定保險產品、宣傳公司、傳播保險理念的一種會務營銷形式。尤其在春節前后,是保險公司召開產說會、爭取“業績開門紅”的高峰期。 但在實際生活中,產說會卻被一些保險公司、保險營銷員誤用濫用,以贈禮、開獎等噱頭吸引市民參加。保險營銷員在產說會上更是夸大保險利益,忽悠市民現場簽單。 一位保險監管人士說,產說會絕不是讓未曾了解保險產品的人來聽,更不是強拉那些沒有保險意識,甚至抵觸保險的人來聽,而是對有潛在保險需求并有一定購買能力的客戶,做保險理念的進一步貫通,對產品從開發背景到保障功能和利益分析系統地講解。 一段時間以來,保險公司舉辦產說會成為拉動個險銷售的有效途徑。但由于不少壽險公司營銷員“急功近利”,產說會往往伴隨著對客戶的誤導。產說會也由此成為近幾年來保險投訴的重災區。投訴激增,引起了地方保險監管機構的重視。 據了解,這兩年來,不少地方保監局加強了對“非公司名義召開的產品說明會”的監管,明確提出不得采取欺騙方式組織客戶參加產品說明會;不得以贈送高價值禮品的方式或其他方式誘導客戶購買保險產品;壽險公司應妥善管理及使用客戶信息,避免對客戶造成騷擾。
電話+上門雙重“轟炸”
“喂,您好,我是××保險公司的保險顧問,我們公司最近推出了一款××保險,是針對重大疾病的,我為您介紹一下吧……”相信這樣的語言,您絕對不會陌生。在我們每天接聽的陌生來電號碼里,或許就有1~2個電話是來自保險公司。
保險電話銷售的興起給不少需要購買保險的市民帶來了諸多方便,但另一方面,它也給不少市民帶來了困惑甚至騷擾。 在保監會新推出的《人身保險業務經營管理規定》中,對保險公司的電話銷售呼出進行了嚴格限制,要求“對明確拒絕接受電話銷售的客戶,應錄入禁止撥打名單,6個月內不得再次撥打”。
免費保險多貓膩
最近,吳先生接到某保險公司客服人員電話,稱為感謝他對該公司的支持,向他免費贈送3個月的交通意外保險。盡管接受了這份免費保險,他心中仍然充滿疑慮,“這種免費保險究竟靠不靠譜?”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去年以來,的確有一些保險公司通過贈送保險與客戶建立聯系,達到后續推銷的目的。贈送的保險一般是短期意外險,保費較低,市場價格十幾元或幾十元。通常,保險公司會在贈送期滿后再次撥打你的電話,這次的目的是向你再次推銷保險,但不是免費贈送,而是要你掏錢。 為了保障消費者自身的權益,記者提醒消費者,以后接到類似贈送免費保險的電話時,一定要做到反復確認,確認是否會有保單遞出,贈送的保險是否真實有效,明確自己享受的保障范圍內容等。 今后再接到類似電話,應先通過來電顯示功能,確定是否為保險公司統一熱線。對于有些誤導、不友好的話語,如有條件還可以采用錄音電話或用其他方式錄音,作為投訴和訴諸法律的證據。 同時,在電話中接受所謂的市場調查時,一定不要泄露過多的個人信息。因為,現在電話詐騙的案例也很多,如果有人打著免費贈送保險的旗號,卻詢問你的銀行卡號、密碼等信息,一定要謹慎小心。
誰動了消費者的隱私?
手機、座機、婚史、家庭地址……消費者的個人信息,為何會被保險公司知曉,并三番五次騷擾?我們不禁質疑:究竟是誰出賣了我們的隱私?
記者通過市場調查了解到,任何一個渠道都可能成為保險公司獲取客戶信息的源頭。而且這些在客戶看來十分隱私的一條個人信息,保險公司買來卻只需花上“幾毛錢”,甚至更低的只有“幾分錢”。 現在越來越多的行業需要客戶登記個人信息,買電器要填寫,買汽車要填寫,甚至在買了一套化妝品、服裝飾品后,服務員也會拿著一張個人信息卡要求客人填寫,并美其名曰填寫后即可成為會員,可享受會員折扣等。 就在這樣的不知不覺中,我們的個人信息便不再是隱私,而為別人所掌握。更可怕的是,我們的這些個人信息很有可能就在某個渠道被“賣”了出去。 “我們一般從4S店、賣場、網站等渠道購買個人信息,通常好一點的渠道,一條信息五毛錢,差一點渠道買來的信息,一條只有幾分錢。有本事的保險公司或者營銷員,還能從人才市場、人事部門買來個人信息,這些信息通常準確率高。”一位保險營銷員私下告訴記者。 依據相關法律,企業有保密的義務,可以允許使用客戶信息,但不能轉讓信息。如果泄露了客戶的基本資料,如住址、電話、工作單位等,屬于侵犯客戶的隱私權。 然而,由于國內目前沒有明確的相關法律來界定侵犯隱私權的范疇,因此,目前還難以徹底杜絕這種泄露隱私的現象。 “在法律不完善的現狀下,最重要的是,客戶要保護好自己的個人資料。”業內人士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避免銷售誤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