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紅。(資料圖)
長江日報3月22日報道 曾因一曲《常回家看看》紅遍大江南北的陳紅,淡出樂壇已有十年之久。近日,她又一次回到了公眾視線之中,不過身份不再是歌手,而是海政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大校軍銜。她擔任總制片人的處女作——中國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紀錄片《走向海洋》,已在央視紀錄頻道和各大地方臺播出。
昨日,身在北京的陳紅接受了本報記者電話采訪,聊起當年的隱退,她說這是包括結婚生子在內的綜合考慮;而闊別舞臺10多年,她一直做著紀錄片工作,“以前總感覺在漂泊,但現在的狀態讓我覺得‘落地’了”。
關于結婚
婚后隱退,愛人是“鄰居”
1999年央視春晚一首《常回家看看》,讓陳紅的歌唱事業幾乎達到了頂峰。可隨后,她卻悄然離開,離開公眾的視線長達10多年之久。陳紅說這不算一個“突然”的決定,“算是追隨我的內心吧。我的性格比較低調,向往踏實、穩定的生活,也不太喜歡娛樂大眾、讓別人來評說自己,所以我覺得自己不太適合做明星”。而《常回家看看》和《感恩的心》兩首極具代表性的歌曲,也讓陳紅感到很難再有突破了。
正巧,在1999年,她和現在的丈夫戀愛了,“我和愛人是鄰居”。結婚、生子,讓陳紅有機會停頓了幾年,相夫教子的同時,也思考著自己的人生。“當時我就在思考,要不要繼續做歌手做明星,再加上那時要結婚生子,諸多因素的考慮下,我決定退出”。
現在,兒子達達已經9歲了,陳紅很滿意現在的生活,“很多人說工作和家庭不可兼得,但我覺得只要你放松一些,工作不是為了一份名利,是為了一份自然的追求,就會處理好家里的事情。”
關于現狀
有得有失,“很有歸屬感”
5年前,陳紅從海政文工團調到海政電視藝術中心,擔任總編導和副主任的職務。從歌手到紀錄片制片人,一切都要從零開始。“當時我的經紀人、制作人都很擔心,勸我三思,畢竟我要放棄這些成就,甚至是物質上的所得,去一個陌生的領域,如果不能成功,再想回來就很難了”。
不過經歷了5年的磨煉,陳紅覺得自己做到了,而且還會堅持走下去,“做紀錄片我放棄了很多東西,包括大家的鮮花啊、掌聲啊。但也讓我得到了很多東西,比如淡定和從容。做歌手是件被動的事情,好像一切都被市場和別人左右著。但現在我是主動、積極的,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我的想象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如果做歌手的時候是在漂泊,那么我現在就是落地了,雖然也會全國各地到處跑,生活不算規律,但很有歸屬感”。
如今的陳紅是海政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大校軍銜,但她自己認為這不算當官,只是一個高起點,而且責任更重了,“以前做歌手只用考慮自己,現在我考慮更多的是別人,要對作品、對團隊負責”。而作為一部紀錄片的掌門人,從拍攝周期、花費、整體布局等等事無巨細,也都要陳紅操心,“現在還算不上得心應手吧,我會一直學習”。
關于《走向海洋》
5年跑遍18000多公里海岸線
這5年間,陳紅制作了兩部紀錄片,一部是去年搶先播出的《先鋒本色》,一部是《走向海洋》。“其實《走向海洋》才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去年在剪輯這部片子的同時拍了紀錄片《先鋒本色》”。為了《走向海洋》,陳紅和她的團隊足足付出了5年的心力,“我們差不多都是沿著18000多公里海岸線來拍攝的,還跑了30多個《內陸》城市,西沙、南沙和曾母暗沙等海域是拍攝最艱苦的地方,臺風對我們來說都已經見怪不怪了”。
當時攝制組在西沙拍攝時還遭遇了“土臺風”,“它是一種突發、不在預測之內的臺風,當時有10級,我們乘坐的補給艦只能抗7級臺風,在海里顛簸了兩個多小時,但那時大家想到的,卻是保護機器設備”,陳紅輕描淡寫地說著當時的驚險。
關于舞臺
“相見不如懷念吧”
龍年春晚,《常回家看看》再度回歸,不過和蔡國慶搭檔的換成了王珞丹。對于王珞丹飽受質疑的“娃娃音”,陳紅說這事挺好,大家不要指責她,“沒必要和我去比較,新一代的人都能喜歡和參與這首歌,這就足夠了”。
而對于喜歡自己歌聲的朋友,陳紅說,“也只能對他們說一聲相見不如懷念了”。再出新歌或者重回舞臺,她說都要看緣分,“除非這首歌能很精準地表達我的現狀與想法,否則只是為了名和利去出鏡,對我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當然,陳紅也不會浪費了自己的優勢。在《先鋒本色》中,她就自己作詞并演唱了主題曲。而《走向海洋》里的音樂也是由她帶領著團隊全新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