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有肺結核病史診斷為“感染性休克”
醫院稱治療合規省醫調委已介入
廣州日報訊 4月23日,31歲的廖先生因發燒并伴有胸口不適入院,先后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和廣州胸科醫院就診,兩天后因“中性粒細胞減少”引起“感染性休克”而不治。廣州胸科醫院表示,目前,廣東省醫療調解委員會已介入廖先生的醫療糾紛一事,事件進入司法調查階段。
廖先生的家人說:4月23日上午,31歲的廖先生突然發高燒,全身酸痛,尤以胸口不適最為嚴重。家人陪同他到達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血常規檢查后,顯示“中性粒細胞減少”,內科門診醫生結合問詢開了抗菌藥物,及進行抗病毒退熱等治療。打點滴至晚上7時30分,廖先生病情沒有好轉,回家后,廖先生出現寒戰、干嘔癥狀,并咳出約10毫升鮮紅血痰。家人考慮到廖先生有肺結核病史,便決定到廣州胸科醫院求醫。
當晚10時,廣州胸科醫院急診醫生在詢問后,給予廖先生抗感染、止血及退熱治療。4月24日凌晨零時,在輸到第三瓶點滴時,廖先生出現嘔吐、胸悶,檢查后疑是腎部病變。4小時后,廖先生心跳加快,血壓下降,手上出現紅斑腫脹,家屬說“醫生當時仍未能確診病因”,只好繼續靜脈輸液與用藥。
4月24日上午經X光檢查,醫生估計出現肺阻塞或氣管阻塞的病癥。病歷顯示,廖先生在下午3時開始大小便頻繁、呼吸困難、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其后被送入ICU重癥監護室。經過心肺復蘇嘗試無效后,4月25日上午7時30分,廖先生宣告不治。
已送尸檢正在調查
廖先生的家人認為,廣州胸科醫院在搶救過程中診斷不明,處理不及時。由于醫患雙方爭持不下,在醫院的建議下,廖先生的遺體已移送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擇日進行尸檢。
廣州胸科醫院的入院記錄顯示,廖先生6年前曾患肺結核病,于上海規則抗癆半年后,遵囑停藥。記者翻閱廖先生的死亡醫學證明書,確定其死因為“中性粒細胞減少”引起的“感染性休克”。據資料顯示,中性粒細胞具殺菌作用,被喻為保衛人體的“天網”,而“中性粒細胞減少”跟肺結核并無必然關系,反而會因流感病毒導致。
上周五下午,廣州胸科醫院辦公室的溫主任表示,廣東省醫療調解委員會已經介入廖先生的醫療糾紛一事,“暫不方便單方面公開任何關于死者病理的情況”。其表示,治療與施救過程符合規范,“醫生全力搶救近10小時,已經盡了全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