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苗嶺春來早,嫩芽掛樹梢。
在中國西部的苗嶺山城,正上演著一部多彩的、神秘的“文化大戲”——《相約甘囊香》。
貴州省凱里市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是全國少數民族比重較高的城市之一,民族節日瑰麗多姿、豐富多彩,被譽為“苗嶺明珠”。
相約甘囊香,多彩甘囊香。時間回轉到半個月前的2月20日的上午,記者在“中國民間蘆笙歌舞展演”活動現場看到,來自廣西、四川、貴州等省的38支蘆笙服飾代表隊參加了展演,參加人數近2000人,在“苗嶺明珠”——貴州省凱里市的主街道上演了一場蘆笙歌舞的“大匯展”和少數民族服飾的“大薈萃”。
歷時3天的“貴州東昇”2011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以精彩紛呈、高潮迭起的舞臺演出,遍及城鄉、形式多樣的民間活動,內涵雋永、精美絕倫的民族文化展示,成為凱里市乃至黔東南州的一件文化盛事和節日盛會。
如今,這臺“大戲”已落下了帷幕。但幾天來,它給凱里人民、黔東南人民帶來的是無盡的歡樂,它的歡樂久久留在了當地群眾和遠方游人的心間。
記者翻開一份份總結報告,它給我們留下了一串串美妙的、喜人的數字:
——蘆笙節期間,凱里市共接待旅游者30.61萬人(次),同比增長6.28%;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78億元,同比增長7.34%,給來自國內各省市及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日本、臺灣等海外游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旅游商品展銷額達45萬余元,簽訂采購協議達30余萬元,進場參觀展銷的客商、市民達到了15000余人(次);
——斗牛、斗鳥、斗雞、賽馬、跳蘆笙等民間組織的活動現場人數眾多、人山人海,每天不下10萬群眾和游客參與其中,可謂之“聲勢浩大,其樂融融”。
源起甘囊香
“甘囊香”是苗語的音譯,意為河流的下游、神仙匯聚的地方,即神往之地。
“甘囊香”,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舟溪鎮境內,在苗嶺山脈養農坡和牛角坡之間,舟溪兩岔河至獅子尾的河灘上,群山環抱、依山傍水,奇石、巖洞鱗次櫛比、形態萬千;東仰火石坡,南靠雄獅首,西依朝陽洞,北眺平中壩;苗寨錯落有致,肥沃的田園層層疊疊;再約河、青山河穿境而過,河水清澈見底。
“甘囊香”因神河、神地、神話“三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神往之地。
2010年,中國著名詞作家、劇作家閻肅先生受邀參加第十屆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期間,欣然題詞“神往之地”,并贊嘆般地說:“黔東南人民善良、敦厚、熱情,他們代表著一種自娛自樂的境界,這種境界沒有奢華,只有樸實,而樸實中又流露出一種率直,一種純真!”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苗寨家家敬備醇香的米酒、精美的肴食,準備熱情接待前來看會的親朋。更重要的是配備好蘆笙,喂壯好牯牛,打扮好姑娘,大家都像在黎明等待天亮一樣,祈盼這一“蘆笙盛會”的到來。
相約甘囊香
2月20日,“貴州東昇”2011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開幕啦!歡快的喜訊像電波一樣,一波頻送一波......
我們的省政協主席王正福來了,
我們的老省長王朝文來了,
我們的著名音樂家徐沛東來了,
我們的地方“父母官”廖少華、李飛躍、羅亮權、楊正明等也來了,
我們的“苗族歌后”——阿幼朵回家來了......
當晚八時許,在凱里市萬博廣場舉行的開幕式上,《大型苗族歌舞詩畫——甘囊香》演出讓人嘆為觀止。演出分為“序”和“神秘甘囊香”、“守望甘囊香”、“多彩甘囊香”、“歡聚甘囊香”四場。演出以甘囊香為背景,展示了苗族先民們跋山涉水,在大遷徙的過程中發現甘囊香,定居甘囊香,建設甘囊香的歷史。全劇既表現了苗族人民創業的艱辛,頌贊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燦爛的蘆笙文化的聰明才智,也表現了他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這場演出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群眾性為一體,是對甘囊香蘆笙文化的一次大膽的挖掘和突破。
一場大氣恢宏、流光溢彩的開幕式演出讓嘉賓和游客朋友們,紛紛醉在閃耀的“苗嶺明珠”,醉在多彩的“甘囊香”里......
打造甘囊香
2月22日晚,為期3天的“貴州東昇”2011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在激情的焰火中完美謝幕。
這是一次精彩的盛會,更是一席民族藝術的文化盛宴,她把神奇美麗的“甘囊香傳說”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歡快的節日里,第二屆“金蘆笙”中國民族器樂大賽、中國民間蘆笙歌舞展演、“聚焦黔東南•相約甘囊香”中國•凱里全國攝影大展、旅游商品展銷會、蘆笙堂祭祖、“起堂開節”儀式、“迎圣笙、植圣樹”、蘆笙歌舞賽、斗牛賽馬、斗雞斗鳥等活動一個個精彩上演,每天不下10萬人的游客紛至沓來。節慶的各項活動圓滿舉辦,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同時,向外展示了凱里以蘆笙文化為代表的厚重、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進一步打造了“甘囊香”文化品牌。
從1999年至今,凱里市已成功舉辦了10屆“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每屆總會吸引5至6萬人的中外游客駐足觀看,是展示凱里民族傳統文化的窗口,也是外界了解凱里、認識凱里的平臺。
“從去年起,凱里市把具有400多年歷史的舟溪甘囊香蘆笙會整合融入‘中國•凱里國際蘆笙節’,創造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模式,它將進一步展示多彩、燦爛的民族文化,讓其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州委書記廖少華在開幕式上的致辭,讓人充滿希望、信心滿懷......
“將蘊藏于民間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與政府節慶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凱里苗族文化底蘊深厚優勢,著力打造甘囊香蘆笙文化這一品牌,讓魅力無限的民族風情和絢麗多姿的民間藝術在桃花源般的凱里大地交相輝映,成為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藝術的盛事。”州委常委、州政協主席、凱里市委書記楊正明的話一語中的,高度概括了“辦節”的宗旨。
如今,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以其規模最宏大、民族特色最鮮明成為凱里市的民族文化品牌,對其注入了國際元素,是把凱里市打造成“獨具苗侗民族文化特色的國際旅游城市”的一個重要載體。
品評甘囊香
這是一場文化大餐,也是一次狂歡盛宴。
2011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是凱里市舉辦的第十一屆國際蘆笙節,與以往相比,本屆甘囊香國際蘆笙節在參與人數、組織規模、文化氛圍和活動內容上都更加豐富,更具有民族特色,這是一次真真正正的具有苗侗民族特色的文化大餐和狂歡盛宴。
一是活動內容上突出民族特色。本屆蘆笙節緊緊圍繞挖掘、保護、傳承、推介苗族文化這一主要目的,來策劃組織相關的系列活動,突出民族特色。整個活動是苗族文化的一次大展示。各項活動無不體現民族文化的特征。諸如“種圣林”、“迎圣笙”這些活動本身就具有苗族文化的獨特性。與中國音協普通高校音樂聯盟共同舉辦的“金蘆笙”民族器樂大賽,也是借助這個較高的平臺展示蘆笙的演奏技藝,鼓勵更多的苗族青少年熱愛蘆笙文化、學習蘆笙演奏技藝。
二是合作平臺高,參與面廣。本屆蘆笙節繼續與中國音協普通高校音樂聯盟共同舉辦第二屆“金蘆笙”中國民族器樂大賽,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名選手參賽,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著名音樂家徐沛東先生親臨大賽指導。與中國攝影家協會合作舉辦的“聚集黔東南•相約甘囊香”中國凱里全國攝影大展活動歷時一年,將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赴黔東南采風,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朱憲民出席了啟動儀式。中國民間蘆笙歌舞展演有來自廣西、四川和貴州貴陽、畢節、黔西南州、安順、黔南州的9支表演隊和黔東南州11支表演隊、凱里市18支表演隊參加展演,參演人數達1200余人。各項活動參與性都比較強,尤其是民間活動參與人數更多,每天不下10萬余人。
三是堅持政府引導與民間推動有機結合。本屆蘆笙節,堅持與舟溪甘囊香蘆笙會同步,依托舟溪甘囊香蘆笙會的深厚文化淵源和廣泛群眾基礎,政府加以引導,主動抓好服務,組織參與蘆笙節的嘉賓、媒體記者、市民、游客到舟溪去觀賞甘囊香蘆笙盛會。
四是依托黔東南,聚焦甘囊香。在辦節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在黔東南這個大背景下來組織活動、充實內容。在宣傳的過程中,放眼全國,在全國50個主要城市投放了宣傳短片。在開幕式當天,在新華社、北京電視臺、鳳凰衛視、騰訊旅游網、貴州電視臺(貴州新聞聯播)發布了凱里舉辦2011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的消息。有17家中央、省級主流媒體應邀到凱參加了采訪報道,在《貴州日報》、《貴州都市報》、《貴州民族報》、《黔東南日報》、《新凱里》等省州市媒體發表新聞達58篇;在新浪網、騰訊網、新廣網等40余家門戶網站設置長期設有甘囊香國際蘆笙節官網廣告鏈接入口,僅新浪網就發布相關新聞51篇,中國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的新聞報道34條、圖片200余幅、視頻10余個。
“多彩甘囊香,來年再相逢”。這是一位來自福建的游客秦欣丹接受記者采訪時的一句醉美之言。踏上歸程的路,留下的是難忘,留下的是記憶,留下的是精彩......
(周重新 粟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