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wǎng)貴陽12月8日電(記者石新榮、張芽芽)從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的售票員,到創(chuàng)立自己的少數(shù)民族服飾民間博物館,外表文弱的楊建紅為了收藏更多更好的藏品,不僅走遍了黔東南,還常到西南地區(qū)的民族村落收集民族服飾,對服飾藝術(shù)的衷情始終不改。
三棵樹鎮(zhèn)在中國西部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凱里市,并不是繁華地段,但這里的一棟四層樓房卻總有海內(nèi)外游客登門,這里是太陽鼓苗侗服飾博物館。
館長楊建紅尤愛苗族服飾和苗繡,館藏的珍品不少,隨意指一件便可娓娓道來:苗繡有15種技法,平繡是最基本的;錫繡為苗繡獨有,將錫箔加工后繡成圖案;皺繡的工藝簡單,但編織復雜、費工;剖線繡最多能把一根絲線分成10多份,繡品最有光彩。
楊建紅收集民族服飾始于1993年。當時很多人還沒意識到民族服飾的價值,但參觀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的外國游客總是對館藏民族服飾贊不絕口。“從他們的眼中,我開始認識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楊建紅回憶說。
從此,她開始了既快樂又艱辛的收藏之旅,背著背包、麻袋在黔東南、黔南、畢節(jié)、安順等貴州地區(qū),以及云南、廣西等多民族聚居的省區(qū)跋山涉水。
在收藏的過程中,楊建紅逐漸認識到服飾更深層次的價值。苗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服飾承載了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因此苗族服飾有“穿在身上的歷史”之稱。不同地區(qū)的苗族在整體的民族著裝風格下,其服裝樣式、常用圖案也不盡相同,傳遞出很多信息,包括居住的環(huán)境、崇拜的神靈、文化的融合和影響等。
楊建紅收藏了120多套苗族、侗族服飾以及600多件單品,建成了民族服飾為主題的博物館。現(xiàn)在,她的苗繡事業(yè)是全家總動員。身為朝鮮族的她不懂苗語,會苗語的丈夫為她當翻譯。會英語的兒子為她處理和外國人的電子郵件往來。
楊建紅成立了一家公司,建立了幾個穩(wěn)定的專業(yè)村,培養(yǎng)了幾百人的繡工力量,其公司收入的一部分用來支撐博物館的運營。
她正在籌劃出版介紹苗繡技法的圖書以推廣苗繡。苗繡傳承可能出現(xiàn)斷層讓她有些擔憂。由于收入低、工藝復雜,苗族年輕人從事苗繡的積極性不大,目前的主力多是30歲到50歲之間的女性。她希望能夠做出一個品牌,發(fā)掘苗繡的市場潛力,吸引年輕人。
黔東南州被稱為“苗侗文化的大本營”,這里是世界上苗族、侗族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qū),擁有苗族刺繡、侗族大歌等國家級和世界級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為了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楊建紅還自費到北京的大學自修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專業(yè)。楊建紅說,她的最大心愿就是讓這些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者,能夠享受和這種文化相稱的榮譽和價值。





